广裕祠

2024-07-21 13:50:42 深圳旅游 68

广裕祠位于 广东省 广州从化区 太平镇 钱岗村 ,有七处历史文字的 印记 , 建筑面积 共816平方米,占地约992平方米。

广裕祠

广裕祠 简介


因其有七处 历史 文字的印记,这就是它的最珍贵之处。

广裕祠是 广东 第一次发现有确切 建筑 年代的 古建筑 ,被著名 考古学家 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 文物古迹 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确的维修记录刻在 脊檩 下或者墙体的碑文上。

广裕祠 结构特点

广裕祠堂共三进 , 坐北向南,主座均为木构架,两旁山墙承重、屋面素瓦、悬山屋顶,是珠三角地区 祠堂 中具明显 北方 风格的实例。

广裕祠 文物价值

据广州市 文化局 刘晓明处长介绍,广裕祠兼具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美学价值,是考据北民南迁历史以及南北建筑风格互相借鉴发展的一座重要古建筑文物。 广裕祠掠影


联合国 的获奖公告指出,广裕祠的修复是村民、政府机构和技术顾问组织精诚合作保护地方遗产的杰出范例。

广裕祠 历史传说

从化区是 岭南文化 发祥地之一,其中坐落在太平镇钱岗村的广裕祠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年代不详。

这个祠堂颇有来历,据说当年 南宋 宰相 陆秀夫 在广东 崖门 以身殉国后,其南迁的部分族人秘密逃到此处藏匿,几百年后发展成钱岗村,广裕祠就是陆氏家族的宗祠。

广裕祠 暗藏珍宝

广裕祠最值钱的东西一般人可能看不到。

因为广裕祠作为一个宗祠,一直香火不绝,而解放前,广裕祠曾是当地游击队的 司令部 和 粮仓 ;大跃进时成了公社的食堂;“文革”期间,成了“ 造反派 ”的总部;后来又作为下乡知青的宿舍。

这么多历史过去后,可能别的祠堂早就面目全非了,但是,广裕祠的宝贝是藏在头顶的,而且是在主梁里,所以得以幸存下来。

在广裕祠中发现了一件旷世珍宝:广州的 清明上河图 。其西更楼上的一块长8.7米,宽0.3米的“江城图”封檐板,反映了清代广州珠江河北岸沿江城市风光和乡村生活风情。封檐板以 浮雕 、镂空雕的形式,向人们再现了明清时期珠江两岸的风光:河边有下棋的、 钓鱼 的老头,有戴高帽的 洋人 ,有 民居 、 商铺 ;东部的 大沙头 ,当年仍是郊区,一片田园风光, 牧羊 、 砍柴 、呈现 农耕 风貌。难怪有人将封檐板称作“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广裕祠 祠堂修复

广裕祠项目是“ 村民 、 政府机构 和技术顾问的精诚合作”的结晶。

有关人士介绍,时任从化市委书记、主持这一项目的 陈建华 同时兼任市文管会主任,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古祠维修的总负责人是全国知名古建筑学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 的 陆元鼎 教授。施工单位也是一家专门进行古建筑维修的建筑公司。

陆元鼎教授,他笑着告诉记者,古祠维修之细,堪称为“绣花活”。

屋顶拆卸下的数万块瓦片,要一块块刷洗干净,然后扫上保护灰浆。用于敷设屋瓦的泥浆都是沿用古法炮制而成的草根灰,由捣烂的稻草和石灰按比例混合。维修更换了三根大柱子,是从广州精心挑拣采购而回,为木质坚硬、抗腐力强的红木,一条就需要数千元。所有更换的木材还要经过 消毒 、 防腐 、防蛀的特殊处理。

广裕祠 三大修复术

偷梁换柱

广裕祠的修复重点在木作, 砖作 和 铺地 。

其中柱子和梁是最重要部分,光二进就换了两根顶梁柱。

由于原来的柱子用的是上好的波罗格木,修复时工程人员花了大量心思,找到了同质的、宽度与长度与原柱相配的木材,这两段木材可是天价了,单价高达每立方6000元,一根柱子原材就花掉了1.5万元。

其他不用换的柱子,就视劈裂情况分别采用环氧树脂子堵抹、 木屑 、 竹片 (老材)进行镶嵌等方法。为了防腐,同时又露出木头的本色,维修时在木构件表面涂抹一层 桐油 ( 熟桐油 )。

而对梁及桁条实施“偷梁”处理:一些搭接在山墙和木柱之间的桁条、其出挑在外的部分腐朽严重,里端又因屋架错位或墙体倾斜造成脱榫。 修补 时小心移动桁条,截去桁条里端糟朽的部分,重新制作榫头。同时也截去伸出墙外糟朽的部分,使得长度刚好能搭接在山和柱端。然后采用梯形拼接的方法在外面出挑的部分接补上新的一段,接缝刚好处于山墙中间,再用 不锈钢丝 缠箍,最后小心合上榫头。

嫁接

对于 大梁 ,工程人员还用了“嫁接”的方法:部分连接中间两榀屋架的大梁,由于屋面 塌陷 、漏雨,糟朽严重,为了尽量留用原件,因而采用“嫁接”的方法。

结合的长度约为整个大梁的1/3,而且保证原来的大梁开槽后每边至少有6厘米,以保证螺栓或铁箍的受力。

一般情况下,椽子并不具有重要或特别的信息,对房屋的整体风格也并不造成影响。修补时主要是检修屋面,更换损坏的椽子。更换时优先采用原来替换下来的材料,如不够时才用新材,并在背面作好标记,包括材料和日期等,使符合 《威尼斯宪章》 第九条的“必须要有现代标记”的要求。

蒸煮兼油炸

在修复过程中要大量用一些镶补用的木材和竹片,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材料在不影响维修的真实性和外在形态的前提下“长命”一点呢?施工人员将“ 厨艺 ”运用到了工程中,又是 蒸煮 又是 油炸 。对于镶补用的木材和竹片在修补前一定要进行处理,用盐水“蒸煮”,将杂质和一些 油脂 “逼”出来,晾干后使用。这样,可保护它与老材料相近的伸缩性。而用于加固斗拱的竹签、竹钉等在经过油炸后,依靠火油(花生油)的高温可以灭菌杀青(破坏生化酶素),还可以提高其刚性。

广裕祠 获奖情况

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大奖

2003年12月1日经修复的 广东省 广州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获得了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头名。据中国文化报报道,据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主要奖励私人、私人机构或公私合作组织在保护地方遗产、彰显其文化价值方面所作的贡献,旨在鼓励民间力量对文物保护的作用。该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不定期举办一次,此前 中国 只获得过优良项目奖或荣誉奖项。获得此次大奖的广裕祠位于隶属广州管辖的从化市钱岗村,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年代约为1406年,自明朝宣德年间后历代均有维修记录。广裕祠堂共三进,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约992平方米。坐北向南,主座均为木构架,两旁山墙承重、屋面素瓦、悬山屋顶,是珠三角地区祠堂中具明显北方风格的实例。

据广州市文化局 刘晓明 处长介绍,广裕祠兼具 历史价值 、建筑价值和 美学价值 ,是考据北民南迁历史以及南北建筑风格互相借鉴发展的一座重要古建筑文物。 联合国 的获奖公告指出,广裕祠的修复是村民、政府机构和技术顾问组织精诚合作保护地方遗产的杰出范例。

广裕祠 相关报道

2003年9月11日华声报讯:广州从化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堂项目最近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中,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

据广东新闻网报道,广裕祠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内,是陆氏家族的宗祠,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维修记录是“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祠堂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816平方米。坐北向南,有砖墙瓦檐八字形照壁。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分为前厅、中堂和后堂,均为悬山顶式建筑。屋面布碌筒板瓦,灰塑屋脊,素胎勾头、滴水。

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 文物古迹 保护奖励计划于2000年成立,旨在表扬社会人士、社会团体等对 保护 和 修复 亚太区历史建筑物的贡献,以推动更多文物保护计划,提高文物修复技术。

广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地上地下的历史文化遗存蕴涵丰富。从化作为广州市的北大门,是古代北民南迁、逃难到 广州 、 珠三角 地区的重要通道。来广州从化市开展了名城和文物专项普(补)查,其中从化广裕祠就是在1999至2000年文普的重大成果。

广裕祠 投资建设

广裕名祠修复后, 钱岗村 村民今天将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而联合国官员更是亲临广裕祠,给广裕祠颁奖。而记者了解到,广裕祠还没有完全开放给市民参观。据了解,从化有关部门已经将广裕祠与钱岗村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上日程,一个投资2亿元将广裕祠与 钱岗村 打造成一个生态与历史的名胜的方案,已经上报到市政府,等待批复。方案中,将投入巨资,将钱岗村护村河、寨墙恢复,并将村内已经塌败的古民居修复,这个千年的古村落将重现昔日“迷宫村”风采。而广裕祠还是交由村民管理,有关部门已经派出两人专门到北京学习古建筑的保护知识,协助村民进行日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