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路-文化第一街
文德路位于 中国 广州市越秀区,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 道路 。该路是广州历史悠久的文化街,与 北京琉璃厂 、 上海城隍庙 和 南京夫子庙 齐名,沿路历来有古玩文物、古籍字画、陶瓷、字画装裱等商店。南起 万福路 与文德南路相接,北至中山四路, 旧名府学东街,因明清位处广州府学(广州三大学宫之一)而得名,民国7年(1918年)拓阔为马路,取路东街巷文德里改今名。从这里向东行,有万木草堂、 番禺学宫 和 广州贡院 ;向西行,有大、小马站的书院群;南行则是南园诗社。沿文德路一带还有秉政祠、凤和书院旧址、无着庵、番山亭、城隍庙以及著名的南越国宫遗址,是与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文化街。
文德路 商业历史
其在广州城区中部偏东。南北向。史料显示,明清时期,全省文人来省城会考都会来文德路,当时文德路附近遍布数十家文化书院。到了近代,这里知名的书店、古玩、文具店多达40余家,如文华阁、玩文斋、萃经堂等。同时,由于广州面临港澳,又是各种商品外运的主要通商口岸,许多国产货物集散于此,来自北方、中原地区的货商,特别是 北京 、 郑州 、 洛阳 、 开封 、 武汉 、 西安 等地的古董、字画、装裱商云集广州。全盛时期,大大小小的古董、字画、装裱铺鳞次栉比,从业人员迅速壮大。据说,当年在文德路上做此类行当的商铺也是不胜枚举。
文德路字画街的兴起与当时“外销画”的出现有关。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带来的圣像西洋画,以及后来法国的波塞尔与英国的钱纳利在广州收徒等活动,使广州画人在直接或间接学习了西洋画技法后,便以西洋画的材料和技法,来描绘东方古国的风情。这些作品除了成为旅游者购买的纪念品外,大多输出西方,人称“外销画”。依作画材料可划分为“油漆画”和“通纸画”两种。特别是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广州珠江北岸的文德路、西关十三行等经营中西贸易的范围内,出现了一间又一间专售外销画的商铺,一组组出自十八、十九世纪广州画人之手的“外销画”,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广州百姓的市井生活———卖莲藕的、卖油的、卖烟斗的、卖画的、卖扇坠的、卖蔬菜的、卖点心的、卖肉的、卖花的,还有街头小儿赛毽子,斗笠汉子戏花灯……
文德路 古迹
广州古称 番禺 ,以有番山禺山得名。 番山 ,就位于文德路上的孙中山文献馆里,明代 羊城八景 之一的“番山云气”便是此处,东侧为文溪所流经,西侧与禺山相对,两山之间的坳口曾是 唐朝 时广州城的南门。据说,南汉皇帝曾在山上修筑宫苑,后来宋军攻陷城池,烧为废墟。番山上建有番山亭,此亭历经千年沧桑,建了又毁,毁了又建,一直保留到今天。
广府学宫 ,又称广州府学宫,现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带。宋庆历(1041~1048)中,皇帝下令兴学,广州在西城番市(今 光塔路 一带)利用旧孔庙作学校。后经数次迁徙。绍圣三年(1096),广州知府章次呆重视教育,认为教化所始莫先于学,人伦之序莫先于教,于是在广州大兴学校。因为原广州府学宫与尼寺为邻,有伤风化,遂将府学迁到城东南的番山(今广州市十三中校园内)下。嗣后,又增建御书阁、亭斋泮池、观德亭。淳祐四年(1244),经略使方大琮在广府学宫建飞阁,旁边排列文、行、忠、信四斋,因孔子的《论语 述而》有“子从四教:文、行、忠、信”。设此四斋有尊崇孔学之意。经多次扩建,宋代广州府学已颇具规模,成为岭南第一儒林。
广州都城隍庙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正对文德路北入口),是广州祭祀城隍的庙宇,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朝时期岭南最大城隍庙。根据清朝香山(今中山市)人黄芝的《粤小记》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朝廷,将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1920年,庙宇被拆除,建成约长280米的大街,当时拆剩的只有大殿和拜亭。现时城隍庙占地500多平方米,庙内供奉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王刘䶮,位于刘䶮左右两尊分别是海瑞和杨椒山。2010年10月底修复工程完工,10月30日,城隍庙重新开光,对外免费开放。
文德路 特色
文德路被称为广州“文化第一街”,路上绿树成荫,共有古玩字画店300多家,包括手绘的国画、书法、油画作品、印刷海报、灯箱画等高中低档装饰艺术品一应俱全。在一些字画店的门前,还随处可见文人即席挥毫,更显这条千年古街的文化底蕴。
文德路上古迹满布。在孙中山文献馆里有一座番山亭,经历了千年沧桑。此处原为番山旧址,广州的古称“番禺”就是因有番山和禺山而得名,而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番山云气”正在此处。从文德路往东行,有万木草堂、番禺学宫和广州贡院,往西行,则有大、小马站书院群,南行还有南园诗社。因此,文德路可说是最适合文人雅士的好去处。
文德路 公交线路
13路 文德路——海珠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