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坑客家小镇
深圳 原住民以 客家人 为主,深圳本地 客家语 中,“坑”是指“山涧” ,即山间的小溪流、小水沟,客家人常把坑和沥连用,有“坑坑沥沥”一词,甘坑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称谓甘坑 。
甘坑客家小镇是 华侨城集团 打造的荟萃 深圳 本土 客家民俗 、客家围村建筑、客家民间艺术、客家传统美食、客家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
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甘坑村(甘坑老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围村,与 观澜版画村 、鹤湖新居、 麻磡村 、 大万世居 等一同被誉为 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 之一。
350多年前,甘坑村的开基始祖, 梅州 的客家人谢氏、张氏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便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如今,这里不仅是探索深圳 客家文化 的体验基地,也是全国客家语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心 。
甘坑村里, 客家民居 ,众多古建,依山傍水,房连巷通,错落有致,犹如画卷。更有古炮楼、清新巷、状元府、凤凰谷等风情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与几百年的 客家排屋 形成一种独特的 客家文化 载体。
2016年,政府与 华侨城集团 签订协议,华侨城将投资500亿元, 把现有的甘坑客家小镇扩大一倍,届时,甘坑客家小镇将成为拥有六张国家级名片的特色小镇(即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 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新兴产业示范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全国重点特色小镇)
2017年7月,甘坑客家小镇入选首批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2019年10月,入选首届“小镇美学榜样”名单。
甘坑客家小镇 小镇介绍
甘坑客家小镇
深圳本地村民以 客家人 为主,客家围村遍布深圳各个角落,但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客家原住民的围村早已经变成高楼大厦,或者已经遭到人为破坏,只留下少数一些村落还保持着历史原貌,甘坑古村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为了留住深圳的客家文化,留住深圳人的根,2012年由 北京大学 研究院开始总体规划并立项,决定在原来古村落的基础上开发成旅游景点,于2013年开始动工修缮并建设。
客家小镇总面积311.2公顷,是深圳市2013年和2014年重大项目,项目共分四期建设,一期工程——文化休闲区,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并改造周边路段, 深圳地铁10号线 甘坑站也正在建设中。
甘坑客家小镇
2017年7月,中国文化旅游高峰论坛”上,国家 文化部 艺术发展中心发布了2017年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试点名单,全国仅8家特色小镇入选,甘坑客家小镇荣列其中。 甘坑客家小镇
2017年9月10日,第74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闭幕。由华侨城文化集团与 深圳市眼界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取材于深圳甘坑客家小镇的VR影片《白鹭归来》,成功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在非主竞赛单元斩获亚太艺术单元 未来影像 金狮奖,成为国内首部获奖的VR影片。
在所有VR影片中,只有两部影片获奖,分别是美国的《苏醒的阿登》和来自中国深圳甘坑的《白鹭归来》。
来到客家小镇,你可以戴一顶 客家凉帽 ,尝一口 客家盆菜 或客家 艾粄 ,秀一把 客家话 歌曲对唱;还可以细细品味小镇特有的古驿道、老虎洞、妃子村等传奇故事。
甘坑客家小镇共分六大板块:文化休闲区、特色产业区、农耕体验区、湿地科普区、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区。以生态田园为基础,以客家文化为内涵,以客家风韵建筑为空间载体,以民俗节庆、养生美食、非遗保护、田园体验为核心内容,打造集文化旅游、田园休闲、生态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
甘坑客家小镇 小镇传奇
甘坑客家文化节
入到甘坑客家小镇,乍一看,有点水乡古镇的味道,原来相传以前的甘坑村西北面牛尾岭山下有个小村子,叫“合罗口”。
村子里世袭村长在苏州有一富甲一方的亲戚,村长家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都会送到苏州读书。
村长有个女儿,名曰慧玲。从小聪慧过人,极富灵性,只要哥哥从苏州回家来,总闹着要哥哥教她识字读书,而且过目不忘。村长见此,破例让女儿随同儿子一起到苏州读书 。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10年。原来的小女孩出落为貌美如花的少女。不但饱读诗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乾隆皇帝四下江南微服私访来到苏州。一天, 乾隆 在苏州河雨中泛舟,忽闻岸上有古筝弹奏,那曲子不是别的,正是《高山流水》。乾隆被那优美的曲子吸引住了,他令人将船靠岸,然后沿着那美妙的声音寻去。
来到一典雅的古宅前,原来是当地大户人家。入内,风流倜傥的乾隆眼前一亮,但见一位十七、八岁模样少女怀抱古筝,神情自若,在轻轻弹唱。一头飘逸的黑发,披肩而下,那瓜子脸镶嵌着樱桃小口和水灵灵的大眼睛。乾隆心动了,那晚他没有走出古宅。后来,慧玲被乾隆派人接进宫中,成为妃子。村长高兴了,便将村名改为“妃子村”,甘坑人为了纪念这位妃子,所以这里的布局装潢便带点江南的味道了 。
甘坑是一个四山环抱、活水长流的小村庄。甘坑之甘者,甜也。什么甜,水甜。甘坑曾经遍布泉源,泉水清凉透澈,如甘露一般,客家先民们无论在哪里劳作,都可以就便找到泉眼,在劳累口喝之时,顺手掬一捧泉水,解渴提神、沁心润肺,真是一种奇妙的享受。
甘坑客家小镇 主要景点
甘坑客家小镇汉服秀
生态公园
生态公园由农耕体验、湿地科普区、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区组成。
七都116村
据《 新安县 志》记载,明、清时期实行县、乡、都(社)、图(里)制度。明末新安县分3乡7都57图509村,甘坑属七都116村。每一条巷子,都具一个特色:古味巷以客家美食、风味美食、特色美食为主;古悦巷以手工DIY为主,现场制作,有人现场制作纪念品,体验现场制作纪念品的乐趣;古坊巷以手工艺品制作作坊,体验原始的古朴的手工制作;古井巷以文化艺术创作为主,包括创意设计、工艺设计制作。
状元府
具有两百多年的状元府,可进府内参观,分前厅、中堂、后院。府内寸木皆为艺
术结晶,千余木刻,美轮美奂,幅幅皆为故事 。
南香楼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到甘坑客家小镇,人们自然要到南香楼,南香楼整栋房屋楼中有楼,画中有画。雕梁画柱,生动有趣。
大小几百幅雕刻物件,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 。
景观湖——酒吧街
溪水烹新茗,青山当画屏,这是文人骚客追求的意境。其实,即使你是普通一员也可以在闲暇到甘坑客家小镇过节,去休闲田园度假,入生态农庄耕作,坐湖边垂钓野炊。不妨同三、五友人到湖边吊脚楼和优美的酒吧街找一爿小店小酌,体验一下丽江吊脚楼的韵味,醉了,也是因了这美丽景色的香醇
炮楼院
古炮楼,记载着客家人抗击外侮的不屈精神,让人联想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司令员 曾生 在此战斗的情景。1938年,曾生任惠宝纵队总司令时,在与日军作战中不幸中弹,负伤后,他在甘坑养伤。在疗伤时期,甘坑人民给予他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
以参观曾生曾经用过的配枪枪套、子弹夹、腰带、豆油灯等,还可以秀一把“红军战士”拍摄留念。
凤凰谷
凤凰谷,承载着满眼的花红柳绿,走进去,像是进入了一个只关乎花草的自然世界,春分的鸟语莺啼飞过高楼林宇的阻隔,在这里肆意散落。大家呼吸着远离城市尘土的清新空气,被各具姿态的小花吸引过去,看着四周环绕的小山和远处的客家建筑,像是穿越到一个世外之境,偷得一晌浮梦。 甘坑
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语
深圳客家文化节
客家语 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曾是深圳原住民最主要的交流语言,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深圳,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方言以及普通话逐渐成为主要的交流用语,而深圳本土的客家语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使用范围不断被缩小甚至消亡。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 兰芳共和国 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 太平天国 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因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家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家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
麒麟舞
麒麟舞 是深圳客家人独特的民俗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深圳原住民以客家人为主,深圳民间活跃着多支麒麟队。
麒麟舞在深圳有着大范围的分布,足有上百支麒麟舞队伍。2006年,罗湖区 黎围舞麒麟 、观澜松元厦麒麟舞,入选深圳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2007年后,黎围、观澜、坪山和龙岗龙城麒麟舞,入选广东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14年,坂田永胜堂、大浪 大船坑麒麟舞 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深圳有五支表演队伍都入选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船坑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还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凉帽
甘坑客家小凉帽
过去,客家地区的妇女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 客家凉帽 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除正面外,四周还垂挂着10多厘米长的折叠均匀的布,有蓝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花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更有意思的是年轻未婚的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因此,是否挂有彩带便成了判断客家姑娘是否出嫁的标志。
史籍记载客家妇女戴凉帽,可追溯到宋朝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有近1000年风俗。深圳甘坑凉帽制作的历史有200多年,经历了6代人。清朝年间,深圳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张锦超,学到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全村均以织凉帽为生。解放前后几十年,甘坑村民通过外迁把凉帽手艺带到了深圳龙华、大鹏等地。
舞龙
客家人 喜爱舞龙,舞龙便源远流长流传。深圳舞龙舞的是布龙,以竹木架制骨架,用布料做龙身、龙面。龙头由嘴部、前额、后脑、角、手柄(龙把)等部分组成,体积较大,造型复杂,颜色鲜艳,头角峥嵘,显出龙的威风。 龙乃中国四灵之首,(龙、凤、麒麟、龟乃中国四灵)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在客家人的心目中,龙和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龙既是水中的主宰,在客家地区,客家人皆立庙祭祀,以求风调雨顺。
客家鲤鱼灯舞
客家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在广东乃至全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舞、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 。
深圳 沙头角鱼灯舞 便是 客家鲤鱼灯舞 的一类,沙头角吴氏客家人来自 梅州 大埔县 ,他们在下海划船捕捞过程中,将原乡的“鲤鱼灯舞”进行加工, 客家语 中,"吴"、"鱼"谐音,故“吴灯舞”也就成了“鱼灯舞”,这一滨海游艺民俗,现已成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客家打蘸
过去深圳客家人特别重视祭祀活动,祈神拜佛极为虔诚。其中最隆重的仪式即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jiao)(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一片喧腾,热闹非凡,附近小贩也云集于此趁此机会大做买卖。先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典仪式,祭桌上摆满精美的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一片香雾缭绕。首脑身后,簇拥着全圩居民。首脑行礼时,乡民跟着伏地叩拜,九遭之后礼毕,居民就在广场上开始连续嬉戏七天八夜,尽情吃喝赌闹,通宵达旦,一片喧嚣气氛。打蘸期间,人们极尽奢侈,花费不少钱财,同时八天乐此不疲。
客家女子哭嫁
昔日深圳客家人保持着客家的传统习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个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这么长的时间,泪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现红肿,而这使得新娘更显楚楚动人,可能正应了“经常性地流点眼泪有助于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显得最漂亮”的俗话。完婚之日,当迎亲队伍临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庄时,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带领迎亲队伍经火“避邪”之后,方可进村正式迎亲。拜见过岳父母之后,村中长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时,新娘即娇婉缠绵地哭辞父母,轻移莲步,款款出门,频频回望,之后即登轿起行,陪嫁女亦随轿送行至夫家。迎亲队伍一路上笙歌不绝,鞭炮、烟花不停地放。陪护新娘的伴娘每隔十来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长的红绳,意为完婚后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随着时代的变迁,深圳女子哭嫁习俗现已不很流行。
甘坑客家小镇 美食文化
客家粄果
艾粄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如 萝卜粄 、 仙人粄
艾粄 ,是一种美味的客家特色传统小吃,古时候,在清明时节,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艾粄。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宋 陈元靓 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明 郎瑛 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鸡屎藤粄
“清明不食青,走路两头轻”, 这是深圳本土客家人的一句老话,意指清明时节一定要吃由粗叶、鸡屎藤等野生植物制作的点心,俗称茶果。鸡屎藤其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用鸡屎藤来做粄是客家人的特色小吃。
盐焗鸡
盐焗鸡 是广东久负盛名的一道特色传统 佳肴 ,也是广东本地 客家 招牌菜式之一。流行于广东 深圳 、 梅州 、 惠州 、 河源 等地,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经典菜式,特别是在广东籍华侨集中的海外地区久负盛名。盐焗鸡首创于广东东江一带。300多年前的东江地区沿海的一些盐场,有人把熟鸡用纱纸包好放入盐堆腌储,这种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后来东江首府盐业发达,当地的菜馆争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于是 创制 了鲜鸡烫盐焗制的方法现焗现食。
客家盆菜
客家盆菜 ,一般也称为大盘菜,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盘菜",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盘子,将食物都放到里面,和在一起,融汇出一种特有滋味。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时候每围一盘,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令人大有渐入佳景之快。
最初的客家盆菜是客家人在过年过节时,各人带自备的食物相聚一堂,但古代交通不便,相聚时食物已冷却,翻热时把所有食物倒在一个大盆中煮热,就成了盆菜的雏形,客家人红白二事,过年庆祝都会在客家围屋内大摆盆菜宴。
客家茶果
客家茶果 的诞生是由于客家人喜欢聚在一起闲话家常,于是以糯米制作成甜咸糕点,边吃边谈,由于它配茶吃最适合,所以命名为“茶果”。在春节、元宵、清明都有保持做茶果的习俗,而最古老的茶果称之为:“鸡屎藤粄”。
“鸡屎藤”是一种藤草植物,虽然名字听来很不雅观,但是它却可食用。每年过了立春,万物更新,清明前后,草叶新绿,人们上山将“鸡屎藤”采摘回来,洗干净,晾干水,捣碎,拌在糯米粉、粘米粉中,按比例掺上红糖搓匀,捏成一个一个,放在蒸笼上蒸熟,制作成甜“鸡屎藤粄”,颜色黑黑的、清香可口,风味独特。民间的说法,吃了清明“鸡屎藤”,清祛湿毒,在来近的夏天,不会生疮。“鸡屎藤”除了自家吃外,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三及第汤
三及第汤 是一道传统小吃,属于 客家菜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 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客家人将三及第配上 枸杞叶 、 咸菜 等辅料,再加上几滴 酒糟 ,便做成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三及第汤。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 腌面 ,这样丰富的早餐是许多客家人的最爱。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人文浓厚。据传,古代客家地区的读书人在每次应试之前,家里人必会做一道三及第汤给他们,预兆他们三连及第,连中秀才、举人、进士,荣宗耀祖。
猪肚鸡
猪肚鸡 又叫凤凰投胎。是广东省传统的客家名菜,为广东客家地区酒席必备的餐前用汤,汤里浓中带清,有浓郁的药材味和胡椒香气。
相传在清朝时期,宜妃刚生完太子,因为宜妃有胃病,产后身体虚弱,乾隆吩咐御膳房炖补品给宜妃吃,可是她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凤体日渐消瘦。宫里的太医想尽办法做种种名贵补品给宜妃吃,还是无济于事。乾隆召集太医和御膳房,把旨意传下去,无论用何办法,都要医治宜妃的病。御膳房想到“ 药补不如食补 ”的方法,于是把民间传统坐月子吃鸡汤的做法加以改良,把鸡放进猪肚里加上名贵药材炖汤,宜妃吃后果然胃口大开,经过一段时间饮食调理,宜妃的胃病已痊愈而且肤色也红润有光泽,美艳动人。这道菜不仅去病强体,也有养生保健之功效,从此乾隆把这道菜叫做“凤凰投胎”,就是猪肚鸡火锅,便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客家黄酒
客家黄酒 又叫 客家娘酒 ,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摆筵席宴宾客,称之为“做酒”,如子女毕业要“做毕业酒”,婚娶要“做暖轿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周岁要“做周岁酒”,老人寿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师学徒要“做拜师酒”、“做出师洒”,诸此种种,显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不过客家人所说的酒,特指的是用糯米特制的黄酒,这种黄酒,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酿制一般由家里的女主人承担。酿制黄酒水平的高低,还是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呢。
在客家人的饮食中,饮酒是很普遍的习俗, 客家人 年长的会饮,年小的也会饮,有的客家地区在盛夏时还以酒代茶,普遍饮用。至于节庆佳日、喜庆寿诞上、酒是缺少不了的助兴饮品。
客家俗语中,有句话叫做“蒸酒磨豆腐,唔(不)敢逞师傅”。就酿酒而言,除了人的因素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是要选优质酒饼,第二是水质很关键,要用纯净而清甜的山泉水或井水。黄酒与米酒及高粱酒截然不同,因其含酒精度数极低,口感清醇略带酒味,故老少皆宜,特别是客家妇女尤其喜欢这“既解渴又有补”的黄酒。生活中因喝米酒或高粱酒而酩酊大醉的人,大家见过很多很多,而因喝黄酒而醉倒的却绝少绝少。
家家酿黄酒,人人喝黄酒,黄酒的普遍性可以说是客家农村中极为独特的一种社会现象。黄酒由糯米制成,糯谷在客家农村极易种植,且价格低廉,只比普通稻谷贵一成多,而蒸一缸酒, 糯米 的数量又可多可少,再加上工序简单,客家妇女人人会做。热情好客的客家人,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设宴“请酒”时,黄酒是必需品,席间一人一碗,边喝边斟、边斟边喝,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相互敬酒,你来我往,推杯换盏,为宴席增添了热闹欢乐的气氛。 甘坑
酿豆腐
“酿”,在 客家话 里指“塞入馅料”,如酿豆腐有些客家地区也有把“酿”读成“让”的,即称为“让豆腐”。
客家酿豆腐久负盛名,是客家名菜之一。
制作时,把豆腐斜切成约一寸见方的三角块或者直接在豆腐中间切开,然后,投入油锅中炸一会,再横切开,在里面塞入猪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时再撒上些胡椒面、葱花,其味鲜美无比。正月期间有客来访,这个菜被作为整个酒席的头道送酒菜,献给亲友。酿豆腐鲜嫩滑香、营养丰富,是客家人过年的保留菜式。
酿苦瓜
酿菜是客家菜系中最为常见的菜品之一,酿苦瓜与 酿豆腐 、 酿茄子 、被称为“ 煎酿三宝 ”;清蒸而出的酿 苦瓜 咸鲜脆嫩,清淡爽口,苦瓜香气诱人,微苦鲜香,不但有清热解毒、明目败火、开胃消食之效,还因为它是蒸菜,吃了可以暖胃益气。
苦瓜身上一粒一粒的果瘤,是判断苦瓜好坏的特征。颗粒愈大愈饱满,表示瓜肉愈厚;颗粒愈小,瓜肉相对较薄。选苦瓜除了要挑果瘤大、果行直立的,还要洁白漂亮,因为如果苦瓜出现黄化,就代表已经过熟,果肉柔软不够脆,失去苦瓜应有的口感。挑选苦瓜时,要选那些表皮看上去青绿有光泽,摸起来光滑,纹理清楚的,新鲜好吃;如果是繁忙的上班一族,可以到超市购买已经调好味的肉沫,既节省时间又方便,而且超市上有很多不同口味的肉沫提供。酿 苦瓜 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制作馅料
酿春
酿春,有些地方也叫酿春角,客家传统家常菜,符合客家人“好食捞大角”的要求。春在客家话里面只指蛋的意思,取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生生不息之意,比如,鸡春(鸡蛋)、鸭春(鸭蛋)、鹅春(鹅蛋)等等。
酿蚝豉
酿蚝豉 是客家四酿之一,是深圳惠州等沿海客家人的名菜,逢年过节或者喜庆酒宴,酿蚝豉都会出现于酒席上。
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是 广东 , 福建 , 台湾 等省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大多数以围字命名,有围村、围屋、围堡、围楼、围寨等叫法。 客家围村
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是 客家民居 ( 客家围屋 、 客家排屋 、 福建土楼 )的一种,而客家围屋的种类又非常之多,有方形,有半圆形,有圆形,有椭圆形,有长方形等。
客家围屋 又称为围龙屋、围屋、 客家围 等,是中国 客家文化 中著名的特色 民居建筑 。 客家围屋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 广东 、 江西 、 福建省 、 香港 新界 以及 台湾 的 屏东 、 云林 、台中东势等。改革开放以前,客家围屋在 深圳 随处可见,保存下来已经不过数百座。保存完整的如 鹤湖新居 、 大万世居 、 茂盛世居 、 正埔岭世居 等更是少见。 客家民居
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排屋
客家排屋 是客家民居的样式之一,它的功能与客家围屋相似,有很强的防御功能。这种碉楼和排屋相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被专家命名为排屋楼,为 客家人 所独有,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 凤岗 的油甘埔江屋、黄洞村和 深圳 的 观澜版画村 以及 玉田世居 等。 客家排屋
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又称为 福建客家土楼 ,因为客家土楼大部分分布在福建,不像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福建土楼
甘坑客家小镇 特色小镇
2017年7月15日,以“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为主题的2017中国文化旅游高峰论坛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举行,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 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刘隆文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论坛围绕文化新经济产业开发和试点实践场景,对文旅经济、授权经济、小镇集群经济的未来发展、文旅小镇创建与发展、PPP基金与私募基金运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会上,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 发布了2017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试点名单,辽宁大连冰山集团冰山慧谷、江苏苏州高新区苏绣小镇、浙江嘉兴梅花洲小镇、山东淄博琉璃古镇、陕西扶风全域文化旅游融合、广东深圳华侨城集团甘坑客家小镇、新疆玛纳斯马术红酒森林小镇、新疆布尔津冲乎尔小镇等8个地区入围。
这入选的八个景区都被冠为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代表着中国以后特色小镇发展的方向。
甘坑客家小镇 客家名人
赖恩爵
赖恩爵 将军 (1795-1848),字简廷,新安县大鹏城( 深圳市 龙岗 大鹏新区 大鹏所城 赖府人),汉族 客家人 ,祖籍广东 河源 紫金 县(赖氏祖先于元朝定居梅县松口溪南南阳寨下,后迁紫金义容镇甘棠村),清乾隆年间出生于鹏城一个行伍世家,是赖氏“三代五将”之一。
龙岗大鹏半岛的赖氏家族是深圳历史上的最旺家族,“三代五将”为中国历史之罕见,有“宋朝杨家将、清代赖家帮”之美誉。
曾生
曾生 ,著名的抗日游击 东江纵队 司令 (1910-1995)原名曾振生。深圳 坪山区 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 。是第一、二、三届 全国人大 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员, 中共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中共中央 顾问委员会委员。
曾生在地方先后任 中共 海军党委委员、 南海 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 常委 、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等职。
袁庚
袁庚 (1917—2016), 深圳 改革开放最著名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原名欧阳汝山,1917年4月23日出生,广东省宝安县客家人(现深圳 龙岗区 大鹏街道)。少年时期,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袁庚历任东江纵队联络处处长、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上校、三野二纵队四师参谋处副处长、两广纵队炮兵团团长、中共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胡志明顾问、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袁庚曾参加黄谭战斗、南麻临朐战役、昌潍战役、 济南战役 。
袁庚是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主要缔造者、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为表彰袁庚致力促进中港关系及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香港的航运事业贡献良多,2003年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授予 金紫荆星章 。
2016年1月31日凌晨,袁庚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岁。
刘起龙
刘起龙 将军,字振升。龙岗大鹏客家人,行伍出身,早年在大鹏营从军,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抗击倭寇、保卫海防的"前后十八战"中屡建奇功。
刘起龙一生致力于巡洋缉盗,在抗御番夷与平定盗寇、守护我东南海疆的“前后十八战”中屡建功勋。道光皇帝为他亲笔撰写《御祭文》,赞曰:“尔刘起龙,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
蓝造
蓝造 (1917—1990),深圳市 龙岗区 葵涌 镇坝岗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司令员。
1948年4月任中共江南地委副书记兼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江南支队司令员。
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粤赣湘边纵队 东江第一支队 司令员 ,为华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1年晋升大校军衔。
1990年11月16日在广州病逝。
刘黑仔
刘黑仔 (1919-1946),原名刘锦进,深圳龙岗大鹏镇 客家人 (今深圳龙岗大鹏新区) 。“ 一二·九 ”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参加海湾爱国知识青年组成的“海岸流动剧团”。他平时喜爱武术,经常在舞台上扮演智勇双全的游击队长。因为他身体结实,皮肤较黑,人们便亲切地称他为“刘黑仔”。在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期间,刘黑仔率领的广东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短枪队沉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陈烟桥
陈烟桥 (1911年~1970年),深圳龙华 客家人 ,中国著名版画家。曾用名陈炳奎,笔名李雾城、米启郎。1911年11月16日生于 广东 深圳 市 龙华区 观澜镇牛湖村鹅地吓。
陈烟桥先生少年习画,功底扎实。1928年入 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 西画科;1931年入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西洋画系,不久开始版画创作,并从事进步艺术活动,加入中国美术家联盟;1932年冬,与陈铁耕、何白涛等在校组织“野穗社”;1933年与 鲁迅 通信,在 鲁迅 的鼓励与支持下,继续从事版画创作;1939年赴重庆工作,先后任育才中学绘画组组长、《新华日报》美术科主任;1949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美术科科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1958年后任 广西艺术学院 副院长、美协广西分会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事、广西文联副主席等。
代表作品有木刻《建设中的佛子岭》(中国美术馆收藏)、《鲁迅和他的伙伴们》(中国美术馆收藏)及《黄浦江上》等。
甘坑客家小镇 小镇活动
甘坑客家小镇里面常年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元旦、春节、元宵期间的亲农市集 、小凉帽过大年等,还有文博会期间的各种品尝客家小吃、客家菜、体验客家文化等活动以及平时举办的甘坑周末 ,受到深圳市民的广泛赞誉。
甘坑客家小镇 人物颁奖
2016年12月29日,中华文化促进会联手华侨城文化集团宣布了四项重大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的落地,其中包括《年度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 永久 落户 甘坑客家小镇。
2017年1月11日,由 中华文化促进会 、 凤凰卫视 联合主办,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承办的“ 2016中华文化人物 ”颁授典礼,在深圳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甘坑客家小镇落幕。表演艺术家 秦怡 , 中华木作大师 、侗族古老木结构建筑艺术家杨恒金,忠实的文化记录者、 电视制作 人 亚妮 ,野生动物摄影师 顾莹 ,钢琴演奏家 刘诗昆 等11人获此殊荣。
甘坑客家小镇 景点文化
深圳本土客家民居
以生态田园为基础,以客家文化为内涵,以客家风韵建筑为空间载体,以民俗节庆、养生美食、非遗保护、田园体验为核心内容,打造集文化旅游、田园休闲、生态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据《新安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实行县、乡、都(社)、图(里)制度。明末新安县分3乡7都57图509村,甘坑属七都116村。
深圳首批特色文化街区
近日,《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认定深圳特色文化街区的通知》发布,大鹏所城等全市7个文化街区获评深圳首批特色文化街区。其中,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在列。
甘坑客家小镇 交通
甘坑客家小镇
乘车路线
①公车:可搭乘m224、980路 m273路 m346路 m414路m363路,到甘坑村委站下车即到,建议在福田购物公园搭乘m224最为便捷。
②地铁:搭乘龙岗线到 木棉湾地铁站 ,转乘m224、m363到甘坑总站下车,或者搭乘环中线到“下水径”站,转乘上述公交车。
自驾车 路线
自驾导航到“甘坑客家小镇停车场”。
从深圳福田、南山出发:南坪快速公路→坂雪岗大道→坂澜大道→坂李大道→甘坑停车场
从深圳罗湖出发:龙岗大道→布澜路→甘坑隧道→坂李大道→甘坑停车场
从深圳龙华出发:布龙路→丽湖花园(三联桥底调头)→吉华路(前走一公里)→秀峰路→甘坑老村委即到
从广州/东莞/惠州出发:广深高速/深惠高速→机荷高速→李朗出口→布澜路李朗出口→秀峰路→甘李路
甘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