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村
钟楼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 ,村域面积1.837平方公里。
钟楼村是从化区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建筑多为欧阳氏族人在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大宅院。钟楼村的村落形态是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拥有独特的“守望相助”建筑形式。钟楼村是集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古村落群体,钟楼古村落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址。
2013年8月26日,钟楼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钟楼村 村落历史
清咸丰八年(1861年),宋朝时期庐陵(今江西境内)南迁的欧阳氏族人迁徙到从化江浦街道的凤院村,而后开枝散叶,陆续有族人迁出至街口城内东华里(今人行天桥侧),欧阳枢、欧阳载兄弟俩,在父亲欧阳仁山去世后,将其葬于金钟山,为其守孝,并在山下建造村落,形成钟楼村。村后金钟岭(俗称挂金钟)山有“楼上挂钟”之意,故村因山而得名“钟楼”。
清朝时期,钟楼村属广州府从化县马村堡管辖。
民国时期,钟楼村隶属从化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楼村属从化县南区司南乡。
1953年,钟楼村属从化县太平镇。
1955年,钟楼村属从化县太平区
1956年,钟楼村属从化县钟楼乡。
1957年,钟楼村属从化县神岗镇。
1958年,钟楼村属从化县太平镇人民公社。
1961年,钟楼村属从化县神岗人民公社。
1983年,钟楼村始属从化县神岗镇。
1994年,钟楼村随从化县改市属从化市神岗镇。
2004年起,钟楼村属从化市市太平镇。
2014年,钟楼村随从化撤市设区属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钟楼村行政村管辖至今。
钟楼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钟楼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西北部,村域面积1.837平方公里。
钟楼村
地形地貌
钟楼村北靠金钟岭,南朝流溪河,坐落于两座山之间的平地上,田地和林地遍布钟楼村的周围的平地上。平地视野较为开阔,且地势略有高差,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条件
钟楼村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钟楼村 村落特色
钟楼村 选址理念
钟楼村的选址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北部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而来,流溪河一主要支流流经村落附近,形成“秀拔之龙,重重沙卫;朝迎之水,处处归源”的宜居格局。村落北面有靠山——金钟山和东西护山,南面案山平缓舒展,形成典型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风水格局。远处水流交汇,近处溪流绕村,有如玉带环腰,是“藏风纳气”之所。村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耕作,是开枝散叶的发祥之地。
钟楼村 空间布局
钟古村空间组织上采用了广府民居建筑中特有的梳式布局:村落巷道如梳齿般纵向排列,俗称为“梳式布局”。
由于钟楼村采用梳形布局,巷道之间相互平行且笔直,两侧被建筑夹着,形成狭长的线性空间。村落随地势抬高,因此巷道也步步向上,巷道中间设排水明沟,利用高差自然排水,从村后往前广场跌落,形成规整而韵律鲜明的空间。
钟楼古村共七列建筑,欧阳仁山公祠居中,民居分列两侧,再外侧有一些后加的村落辅助用房环绕。古村四周有残破不连续村墙环绕,南、西、北四角依然保留用于了了望防护的堞垛。在村北角有楼高四层的碉楼,是村落的制高点,具有最高的防卫能力。村前有宽敞的广场,东面还保留一个村门,是钟楼村五门中仅剩的一个。
古村核心区以七条纵向的巷道和一条横向的巷道将各院落空间清晰地组织起来,不仅通达性好,也是一种较好地适应了岭南湿热的气候的空间组织形态。
外部空间主要为村前的开阔的禾坪和三面环绕的荔枝林以及建筑之间的一些较为零乱的空地。古村四周有残破不连续村墙环绕。
钟楼村 经济社会
钟楼村 人口
截至2003年11月,钟楼村共有11个自然村,总人口1291人。
2012年,钟楼村户籍总人口为1308人,其中,常住人口1175人、外来人口20人。适龄劳动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偏少,为728人,男性居多,占412人。村庄总户数为338户。
钟楼村 经济
钟楼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耕种、荔枝等果树种植以及畜牧养殖。
截至2003年11月,钟楼村已建成大小果园近二十个,其中较大的果园达300多亩,不少果园还饲养了鸡只、鹅、鸭,其中新庄贝果园饲养鸡只存栏量高达4万多只。
2012年,钟楼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00元,低于广州市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钟楼村 主要景点
钟楼村 欧阳仁山公祠
欧阳仁山公祠作为钟楼村的核心建筑,位于古村的中轴位置,是欧阳仁山之子欧阳枢和欧阳载为纪念其父而建。欧阳仁山公祠是从化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祠堂。2001年12月该祠被评为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成为从化区书法家协会采风基地、世界三欧文化产业基地。
钟楼村 东门楼
东门楼建于清代,位于古村东南角,门口朝东,村民也称其为中间门楼。中间开一拱门,上写“钟楼”二字。两侧有木底金字楹联,联曰“钟震一声龙起舞,楼高百尺凤来仪”。
钟楼村 碉楼
碉楼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在钟楼古村的东北角,后依靠金钟山,当地人也称其为炮楼。建筑主体坐西北朝东南,占踞古村的制高点,是全村防御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建国后曾作为钟楼村大队部办公场所。
钟楼村 历史文化
钟楼村 节庆活动
掷彩门: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钟楼村有做“神功”的传统习惯,即请粤剧团演“神功戏”,意为酬谢神灵给人类赐福。是日,人们吃汤圆,伴有上灯的习俗。元宵节前后,人们搭彩门、烧土炮、舞狮等。其中搭彩门和烧土炮是从化人民祈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特色民间喜庆活动。掷彩门是群众共同娱乐和参与的竞赛活动。彩门寓意“彩数”、“好彩”。掷彩门先点燃小鞭炮抛向高悬的彩门花篮,谁先引燃彩门,即视为中彩,预兆当年会行好运。
烧土炮:即放土制烟花,一般与掷彩门同时进行。
清明祭祖:村民在清明节,会到欧阳仁山墓祭拜,然后在公祠祭拜,聚餐。祭品通常有:花生、糖果、烧肉等。
钟楼村 婚丧嫁娶
婚俗
20世纪50年代初,迎娶那天,新娘不坐花轿,由伴娘陪送步行到男家。伴娘多是未嫁的女友或介绍人。50年代末至60年代,新娘改乘自行车,由新郎搭载回男家。70年代开始,由男家请车到女家迎亲。有的用拖拉机,有的用卡车或轿车。单位职工有的举行集体婚礼,开茶话会,喝茶吃喜糖,仪式简朴。80年代后,有的单位仍举行集体婚礼,有的情侣旅游结婚。也有些婚嫁旧俗复现,如男方结婚时付数额较大的聘金和彩礼,结婚宴请亲朋甚为普遍。
丧俗
旧俗,老人临终前由亲人背到祖屋(祠堂),着人通报亲戚,并朝夕守候。弥留之际,家人围绕其床前哭泣,谓之“送终”。老人咽气后,立即派人讣告亲友,称为“报丧”。丧家子女媳妇为死者抹身,套上寿衣、新鞋袜,放置在厅中的三块床板上,叫“老人下地”,尸体盖上白布,停尸一天,亲友接踵前来吊唁拜祭,朝遗体告别。
入殓前,棺材放在门外,子、孙披麻戴孝,收殓工抬尸入棺,盖上天盖(棺材盖),用铁钉钉牢。有钱人请法师(南无佬)“打斋”超度死者,多的达七天七夜。送葬时法师带领送葬亲友绕棺三圈,然后上山列队。前面有放鞭炮、执火把、撒纸钱的人开道,四人抬棺相随。长子担幡随棺,女婿拖铭旌后跟。法师带领乐队吹奏哀乐,众亲友随后送葬。
钟楼村 服装服饰
民国初年,钟楼村男子穿唐装布衫,胸前对门开口,缀骨扣或布扣,前襟上下缝四个口袋。裤子则在裤裆上面缝上半尺宽的袂腰,称为“牛头裤”。地方官员、学校师生、城镇部分居民、行着中山装。较富裕人家子弟兴带毡帽,着大襟式的长袍礼服。
钟楼村 地方方言
钟楼村村民均为汉族,讲粤方言,当地称为“白话”,接近粤语。
钟楼村 物产美食
钟楼村 特色物产
荔枝:钟楼村后山为茂密的荔枝林,东北角有三株荔枝古树。
龙眼:当地龙眼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多样,龙眼果肉鲜嫩,果汁甜美,富含糖份,营养价值高,龙眼肉干(元肉)被视为滋补品。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助灵长智之功效。可用于心血不足之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腹泻浮肿;以及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贫血及记忆力减退等。
钟楼村 美味美食
炸油角:将炒熟的花生去皮擀碎,和芝麻白糖拌在一起,做成馅料备用。将面粉中加入猪油,打入鸡蛋,加上适量的水,揉成光滑的面团,饧二十分钟。将饧好的面分成需要大小的剂子,按扁成圆形。取一个剂子擀成圆形的面皮(也可以将面擀成一大片,用圆形的模子压出饺子皮)。在饺子皮上放上做好的馅料捏紧,边缘尽量薄一些。在饺子的边缘沿着一个方向捏出花边,完成的油角。将包好的饺子放在油锅里炸,油温不要太高,否则容易饺子容易开裂,炸至稍浅的金黄色捞出控油。
炒米饼:将大米翻炒至金黄,而后碾成米粉,和上糖胶及加入各地特色的配料(可以是芝麻、花生、鸡蛋、花生碎、椰丝等),用木制米饼模具碾压后敲出,放入烤炉中烤制而成。米饼松脆、甘甜、可口,是钟楼村乃至从化的传统美食。根据传统习惯,一般都在秋、冬季里制作,过年时品尝。密封后放于阴凉处储藏,可长久储存。
糖环:糯米粉加适量水、白糖揉成团。用擀面杖压成薄饼。用剪刀沿着薄饼边缘一圈一圈剪成筷条大小的细条状。在模具上把细长条的糯米粉条盘成固定花纹。起油锅油炸。
钟楼村 荣誉称号
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2003年11月
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3年8月
中国传统村落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资料来源:
钟楼村 旅游信息
钟楼村 入村路线
乘车路线:到太平镇可到广州环市西路市二汽客运站、广园东客运站等乘坐从广州—从化的班车,在太平镇下车。到达后可雇当地出租面包车。
钟楼村 村内导览
钟楼古村门楼——欧阳仁山公祠——西侧巷道——北侧巷道——碉楼——东侧巷道——前广场。
传统村落旅游线路的进程采用门楼作为传统村落入口,入口附近布置旅游服务设施。线路将主要的宗教、礼治建筑、公共绿地串联,形成欧阳仁山公祠为主的中轴线,兼顾东西向的巷道的旅游主线路。线路中结合民俗风情、钟楼历史文化展示等主题展开传统村落文化的展示。回程路线绕到传统村落的东北角,通过北侧巷道,游客还可参观旧日用于村落自卫的碉楼。沿南侧的巷道至村落前广场旅游休闲游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