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田埔村熊氏宗祠

2024-07-21 13:49:49 深圳旅游 61

腊田埔村熊氏宗祠位于增城区派潭镇高村腊田埔自然村北端,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以祠堂前广场围墙边线为界,其余以祠堂(中路三间六进)建筑外墙边线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祠堂东侧山坡地与耕地平地的分界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70米至腊田埔村新村南边线,局部至祠堂北门楼北侧现状路北边线。南从祠堂建筑外缘外延约130米,至南侧池塘外侧现状路北边线。西包括祠堂西侧水塘,至水塘外侧现状路东边线。

腊田埔村熊氏宗祠

熊氏宗祠除了七进深布局令人惊叹以外,在设计上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从第三进开始,每个天井都分别从左右各开一个门口,引出一条横巷。每进厅堂左右的间房,房门不是开在祠堂内,而是开在从天井引出的横巷中。因此,祠堂的次间、稍间,也同时是横巷中靠近祠堂的第一间房屋。这种纵横交织,处处对着祠堂的格局,使村子里的每户人家,不用绕到村前大街,而从横巷就可以直接走到祠堂中。


穿梭在祠堂天井引伸出来的小巷,只见花岗石板铺成的巷道伴着一条明沟笔直地伸延,高矮一致的青砖老屋平行地夹在巷道两边。在一间有留守老人居住的老屋里,我还看到幽雅的庭院和古朴的阁楼,看到精美的壁画、木雕、花窗、灰塑,看到花园里栽种着的百年铁树和寄托希望的富贵子;更看到在阳光下祠堂流露的峥嵘与高古。虽然,无情的岁月给它们带来满身伤痕,社会的发展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孤寂;但作为清代的建筑,我们又怎能不被这种祠堂与村庄融为一体的布局及其严谨而创新的规划意识所折服呢?


从小巷又兜回祠堂,我们来到第二进的大厅。当地人告诉我,七进深的祠堂是要皇帝御准才能兴建的,堂上高悬的牌匾,就是历史的记印。我抬头仰望,只见堂上悬挂着两块用汉、满文字刻写的长方形木牌匾,分别记载着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十二年的诰命。中央有一堵木屏门,一个“垂远堂”木牌匾挂在屏门上方。右边的山墙上,一块道光廿四年的“武魁”木匾尤其令人注目。据说,左边的山墙上,也有一块“文魁”的木匾,只是村人怕有人盗窃文物,已把它摘下来,连同“圣旨匾”一起,收藏在另一个地方。


熊朝兴是腊田埔承戴蓝羚的人。他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中武举,官授广东省塘务次使。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陷和平县,熊朝兴奉命率兵赴和平县城平乱,收复城池有功于朝廷,被晋升为广东省督标左营左部千总守备。并于咸丰八年(1858)受旨赏戴蓝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