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彭楼
王彭楼,位于广州市花都花东镇的三凤村,已有近百年历史。
王彭楼 历史沿革
1916年,也许是因为落叶归根的信念,年近五旬的王彭离开美国,回到家乡九湖鱼苟庄,建起了一栋居住、防守两用的炮楼式楼房,人称王彭楼。
阔别家乡数十载,眼前的故乡却民生凋敝,贫困尤甚,王彭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富不仁何时能够铲除,国家何时能够富强?”
1920年,同村的王福三提出成立“九湖乡自治会”,旨在“肃清本乡腐败之事”,把农民组织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满腔热血的王彭决意为改变乡民困局而战,“自治会”成立时,他被选为10名评议委员之一。每逢初一、十五,他必定到会,参与处理农民争端、调解大小纠纷,以及监督公款收支等乡中事务,深得乡民信任。
1923年,广东各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924年4月,九湖乡农会正式成立,王彭被选为农会委员,他拿出他辛苦得来的积蓄,为农会无偿地捐献了大批粮食和资金,解决了农会经费不足的困难,被大家称为“米饭主”。
农民运动触动土豪劣绅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进行对抗。1924年10月下旬,反动民团和土匪500余人向县农会所在地九湖乡发动武装进攻。民团的公开挑衅,使王彭深知武装对农会的重要性,再次捐钱给农会,使农军及时购买到一批枪支子弹。这些武器,为后来那场可歌可泣的鱼苟庄战斗提供了必需的装备。
王彭楼 经典战事
农民军以十余人抗千人四十天
遭炮轰火攻挖墙却无一人伤亡
王彭楼在建成约10年时,经历农运史上一场著名战斗:鱼苟庄之战。
时间倒流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后,花县的反动势力闻风而动。6月10日上午,国民党反动团长纠集民团、土匪3000多人向莲塘等农会发动进攻。其时,适逢王彭六十大寿,准备宴客,听此消息,他立即停止寿宴,准备应战,誓与村庄共存亡。
农军奋勇抗击,但由于敌强我弱,元田、莲塘、九湖相继失陷。农军主力不得不向上古岭一带撤退,王彭自告奋勇担任掩护任务,与农军中队长王世根带领农军战士退入王彭大楼坚守。
这是一场力量极不对等的较量,农军只有十多人,上千人的民团军队把大楼围得如铁桶一般。为攻下王彭楼,民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方法轮番上阵。
炮轰:面对轰轰炮火,农军凭借坚固的楼体,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让民团军队伤亡严重。
火攻:民团的军队见久攻不下,想出一条阴招——火攻。即派士兵冲到楼角,挖地道,埋炸药,或灌汽油放火焚楼。这条毒计充分利用了碉楼的结构:因为大楼的四个角是没有枪孔的,墙体上其他枪孔的火力无法达到楼角,
见此情形,农军急中生智,找来一把洋钻,在墙体上适当的位置钻开一个个里阔外窄的隐蔽小孔,敌军向碉楼慢慢爬近,等待他们的是一颗颗从枪膛里射出的子弹。
挖墙:红了眼的敌军气急败坏,又生了一计,派人绕到大楼背面,搭了一个约二层楼高的竹架,爬上去用十字镐挖墙。然而,此诡计避不过王彭的眼睛,他发现后,叫来两名农军守候两旁,在墙壁被挖穿的一刹那同时扳机,挖墙之敌当即中弹摔下,一命呜呼!趁敌人混乱之际,农军战士立即用砖把缺口堵死。
然而,楼内的弹药和粮食毕竟有限,坚守了40多天后,农军面临粮尽弹绝的危险。直到有一天黄昏,大雨磅沱,楼外的敌人放松了警戒。农军商量,与其死守,不如趁此机会撤退保守实力。但正门出不去,怎么办?他们见天台上有根大麻绳,灵机一动:在夜色的掩护下,十几个农军战士敏捷地沿着绳子滑下,然后迅速疏散,消失在茫茫夜色中,附近的敌军懵然不觉。直至翌日,民团再度发起进攻,才惊觉楼内空无一人,懊恼地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