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堂

2024-03-18 19:22:54 深圳旅游 120

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 钢筋混凝土 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 孙中山 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马丁堂 基本简介

喧车闹的广州新港西路迈进 中山大学 的校园,顿入另一世界——林荫大道、香花垂柳、静水悠山,一幢幢红墙绿瓦小楼掩映其中。就在这些建筑当中,有一座简洁而庄重的三层红楼——马丁堂,矗立于校园中部,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2008已经是其修建的第一百个年头了。

马丁堂 建筑构造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 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 Martin)先生,改名为马丁堂。

与康乐园中的其他建筑相比,马丁堂并不算华丽,可就是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完整地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时代变迁。

马丁堂长50.68、宽16.14、高15.8米,总建筑面积2516.48平方米,总使用面积1572.48平方米,共分3层,11开间,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前后开门,南立面的正中央为主入口,两边各有一个左右对称的次入口,地下室入口设在西立面下方,门前均有花岗岩台阶。南门楣原标有“MARTIN HALL”,现为费孝通先生所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门楣原标有“EAST HALL”,现已抹去。南立面左下角墙体里嵌着凿有“AD1905”字样的岩石。整座建筑从宏观上追求一种对称均匀的构图,以及朴素踏实的风格。这是我国第一栋用硬质红砖建起的房屋,也是我国最早以 钢筋混凝土 做地面的建筑。

马丁堂 建筑风格

100年来,马丁堂被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

马丁堂最初的建筑特征为典型的英式风格,周边敞廊,即主要利用房间的周边以柱廊的形式将其围合,所形成的开敞的外廊成为室内外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空间和生活空间。一层使用了平缓的砖拱起装饰作用,二三层没有拱券,中以红砖分割成东、中、西堂,各堂间隔墙砌壁炉。外墙为优质清水红砖墙,墙面有砖砌花式装饰,以及花岗岩砌出的各式线脚,具有细腻多变的风格。墙体用一皮顺砖,一皮丁砖的西式砌法,砖缝用石灰砂浆勾成“灯草缝”,十分讲究砌砖和拼砖艺术,给人以精致、庄重、朴素大方之感。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四面直坡顶,石棉瓦,6个壁炉的烟囱伸出屋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岭南大学的永久性建筑上都盖上了绿瓦,马丁堂也从此成为了红墙绿瓦建筑特色的代表作。它第一次将中式大屋顶与西式墙身组合在一起,但在大屋顶的处理上,没有传统宫殿式的曲线设计,而是较为接近岭南民居屋顶的平直处理方法,以适合 钢筋混凝土 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从建筑角度讲,马丁堂并不是完美之作。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由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和构成法式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导致了马丁堂墙面的西式处理比较成熟,但对其中式屋顶的处理却显得颇为单调,尤其是马丁堂屋顶的烟囱,显得怪异突兀,这也可能正是这个时期岭南地区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盛行的体现。

1930年之前,马丁堂屋顶南面正中加盖了两个老虎窗,二层和三层部分敞廊改为封闭式外廊,后来又在原柱廊上加建窗扇,柱廊栏杆改为砖砌,某些部分嵌入了岭南建筑特有的琉璃花格,这样就完成了敞廊到封闭式外廊的转变。与此同时,屋顶改为宫殿式歇山顶,拆除了原有的烟囱和老虎窗。外廊安装的基本都是满周而设的大面积窗,大多是向外平开的木框玻璃窗,这样,外廊通风采光功能基本保留,还增加了防风防雨的功能。但不足之处就是其外廊的通透感、 建筑外立面 的阴影美因此而相对减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丁堂外的石狮和堂内的大理石雕塑,这些精美的附属装饰物甚至有着比马丁堂更悠久的历史。南门正中央的石狮是 钟荣光 先生从一个旧庙中找来的。此石狮为典型的“南狮”形象,蹲姿回首,脚踩一头小狮子,口含飘带,生动灵巧,肌肉部分处理柔韧而富有弹性,强调线条的流动感,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

如果说南门外的石狮子是中国南方雕塑艺术的代表,那么马丁堂一楼中厅里一对西洋石狮则与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石狮子体形较小,具有鲜明的西方写实特点,骨骼和肌肉表现突出,体积感较强,十分逼真。堂内的11件大理石雕塑,相传是康有为先生在欧洲游历时从意大利购得(亦有人认为是从法国卢浮宫带回),这就使这些石雕更具有纪念意义,也给马丁堂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情调,真可谓东西文化荟萃于一堂。

总之,作为中国第一栋砖混建筑,马丁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丁堂 历史记事

马丁堂建成后,就成为岭南大学主要的教学和办公场所。岭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大合影及其他各种集体合影,通常都是以马丁堂为背景。 然而,马丁堂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其百年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建筑也和山水一样,都需因人而名。

1912年5月9日,孙中山应钟荣光先生的邀请莅临岭南学堂参观,在马丁堂前向学生作了《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并与岭南学堂教职员在马丁堂前台阶合影。钟荣光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私交甚笃,他也是早期兴中会的会员,两人都有着强烈的革命和爱国热情。因此孙中山对钟荣光创办岭南大学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怀和支持,于是就有了在马丁堂前这次意味深长的讲话。在演讲中,他勉励青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努力钻研科学,不可荒废学业,这样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在这篇演讲中,中山先生提出了“人类进化,非相匡相互,无以自存”的进步道德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它突破了狭隘的眼界,在当今的社会依然会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1912年至1917年,马丁堂内共开教室18间,岭南学堂的中学、大学和小学最高两年级均设于此,此外,还设有物理、化学等实验室。马丁堂一楼中部曾由博物馆暂用,陈列动植物矿物标本、古今中外货币以及风俗历史器物,岭南大学文学教授冼玉清女士就在这里担任馆长,一任便是25年。

冼玉清女士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岭南第一才女、杰出的女诗人、书画家、国学学者、广东文献专家,生于富裕家庭却一生节俭、才貌出众却终生未婚……尤其让我们好奇的是她与众多名人的友谊。冼玉清在岭南大学附中任教时,就曾经培养出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她的学生之一。在校期间,冼星海的学识深得冼玉清的赏识,后来又获得她的资助赴法留学,两人之间形成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另外冼玉清与陈寅恪的知音友情在学术界也一直被传为佳话。学术上,二人思想交汇碰撞,互相欣赏,陈在赠与冼的《题冼玉清教授修史图》中称赞冼玉清“流辈争推续史功,文章羞与俗雷同。若将女学方禅学,此是曹溪岭外宗。”生活上,冼玉清参加了陈家许多事务的决策,甚至陈家子女婚姻。“香江烽火梦犹新,患难朋交廿五春。此后年年思往事,碧琅玕馆吊诗人。”这就是在冼玉清去世后陈寅恪所做的挽诗,足见二人的知己之交。此外,陈忠凡、陈垣、叶恭绰、沈尹默、柳亚子、秦牧、梁羽生、陈毅元帅及夫人张茜等名流耆宿都与冼玉清有着深厚的交情,看来这位学界奇女子的魅力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感叹。今天,当我们徜徉于渊雅的小路,驻足马丁堂时,是否还能感受到她那与众不同的风范和冰清玉洁的气质呢?

到了1948年,马丁堂主要作为图书馆使用,教育系办公室和另外的两间教室也在此地。1982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建成之前,马丁堂是中山大学的主要图书馆。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在这里主持过图书馆工作,如享有“北刘南杜”盛誉的图书馆学大师杜定友先生,著名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先生,著名教育家陈一百先生,中国近现代档案学奠基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史地学家周连宽教授,著名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何多源先生,校图书馆原馆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创办人连珍先生等。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以后连同博物馆,于1983年一起迁入马丁堂,图书馆迁至马岗顶的新馆。如今,马丁堂是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中国族群研究中心、 人类学博物馆 及华南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教学中心所在地。

马丁堂 著名人物

提起中国的人类学,没有人不会想起中山大学,这一门国际化的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充满荆棘,直到今天依然还处在起步阶段。然而,自从1948年杨成志先生创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以来,这里的学术传统就一直被传承下来,时至今日更加发展壮大。杨成志、顾颉刚、钟敬文、陈序经、罗香林等大师级人物曾在这里默默耕耘,培养出了江应?、王兴瑞、梁钊韬、戴裔煊等著名学者。80年代之后,黄淑娉、容观琼、商志香覃、曾骐等著名教授,受聘任教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一辈辈为中国的人类学事业奋斗不息的莘莘学子,从承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激情与骄傲的马丁堂启程,崭新的人类学系正在他们的努力下茁壮成长。望着门楣上费老那苍劲有力的题字,我们看到了这位为中国的人类学、社会学贡献一生的老人的殷切期望。

马丁堂的特殊历史意义和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1996年马丁堂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 中国建筑学会 评为中国优秀近代建筑之一;1997年被定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携手共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被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8月被广东省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