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侠

2024-03-18 19:22:45 深圳旅游 288

李公侠(1880~1961年)又名克浓,芳村区海南村人,祖籍番禺大山,他早年就参加农民运动,1924年参加中圜共产党。同年夏,广东省党组织派黄谦、黄镜湖,陈奠钊、 阮啸仙 等20多位农运特派员到市郊、番禺等地,组织农民运动,建立党组织,李公侠是农运特派员之一。

李公侠 人物介绍

李公侠,又名李是男,小名李吉棠,字奕豪。1886年出生于 美国 旧金山。祖籍台山县(今台山市)冲萋镇西坑桥头村。父母长期侨居美国,父亲李佑宽在美国旧金山经营和隆鞋店。李是男从小聪明活泼,8岁时由其父亲带回家乡南安小学读书。5年后,到台城台山中学读书。当时,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能歌善舞。

1905年,李是男在台城组织“励志社”,以反清和反美虐待华侨为职志。1906年,李是男前往香港参加了同盟会,至1907年其父亲从美国回来,在家乡为他完婚。1908年,李是男重新回到美国旧金山,代父任和隆鞋店经理,参加华侨团体“同源会”,为该会的中文书记,进行反清宣传。

1909年春,李是男与祖籍台山青年黄伯耀、黄超伍、温雄飞等,组织“少年学社”,出版《少年周报》,宣传革命道理。

1910年春, 孙中山 访美,在旧金山成立“同盟会”。当时,“少年学社”成员正式参加同盟会。《少年周刊》改为《 少年中国晨报 》,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李是男主持副刊和任新闻编辑。

中山先生为中国国民党在美州之机关报《少年中国晨报》创刊十周年纪念题字

1910年1月,孙中山到旧金山筹集革命经费,身任美洲同盟会会长的李是男,成为孙先生的得力助手。他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组成“三藩市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决定发行革命公债券。他就任三藩市同盟会会长,兼筹饷局局长,以《少年中国晨报》社为办公处,开展筹集革命经费的活动。

1910年12月28日,孙中山抵三藩市,李是男与黄伯耀前往迎接,安排下榻于广东银行楼上。其时,清政府领事馆亦设于三楼。搬行李时,车夫误搬至领事馆,取回后发觉行李箱中,新同志的签盟书不翼而飞。孙中山即着李是男,迫使许炳臻领事将原物交回。

1911年1月3日,新军起义失败,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命李是男、黄伯耀速筹数千元,以救济失败的志士,李、黄倾囊也只得2000美元,孙曰:“款项虽少,但救命力很大。”他带头捐款5000美元,接济 广州新军起义 失败逃难的革命党人。后来,通过发行“中华民国金币券”(华侨称为“孙文银纸”),筹得40万美元支持3月29日的广州起义。当年该券在美国发行时,华侨认购十分踊跃,他们为推翻积弱落后的清朝,振兴中华,不惜节衣缩食积极认购饷票,充满了爱国热情。另外,该票券是在孙中山先生一无政权、二无银行、三无物质抵押的情况下发行的,充分表现了孙中山本人的威望。

李是男能写能唱,善歌善舞。1911年间,他为了帮助孙中山发行金币券筹饷,不遗余力,组织粤剧团宣传革命道理和筹集军费。有一次,他亲自粉墨登场,在第一场演出的《黄萧养》中,饰黄萧养,他的表演,很感染人。他曾饰小生一角,高歌一曲,响遏行云,金门士女,大为感动,观众踊跃,门券收人多达3万元。后来,他们组成新舞台剧团,继续演出《文天祥》、《唤国魂》等有进步意义的戏,唤醒同胞,支持革命。由于李是男演得惟妙惟肖,逼真动人,因而,被侨胞称为“革命小生”。精于音律,高歌一曲,响遏行云,金门士女大为倾倒,每来往唐人街中,妇女界都称之为新小生,归寓则电话纷来,馈品杂志,几有掷果盈车之誉。

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中山先生致函李是男,协商筹款使用及存储方法

1911年6月,李是男遵照孙中山的直接指示,让全体同盟会会员加入洪门致公堂,并组成统一的筹饷局,更广泛地在华侨中开展革命工作。

1911年9月2日,孙中山与张蔼蕴、赵昱等分南北两路筹款,孙中山命李是男坐镇三藩市代其主持工作。

1911年6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联合同盟会与致公堂成立筹饷局时,与同盟会会员合影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初期,华侨中的革命党人纷纷回国当官了,而为革命做出显著贡献的李是男却迟迟不归,继续留在美国。直至1921年,孙中山对他说:“是男,跟我回中国的大舞台上演个大书生吧!”他才从命回国,在京城与孙中山相见叙谈,孙说:“今天得你回来,为国家为人民造幸福,请你做官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工作好吗?”李是男说:“官我不想做,为了金钱而做官更不好。我钱用不了许多。我回国后妻子有钱寄给我。如果我做官,报纸公布出去,一定有许多兄弟朋友前来要官做,难应付。”孙中山说:“你几十年革命经过好多困难曲折才能得到今天,官你不想做,那么你当秘书吧!”于是,李是男被任为广州临时总统府秘书。

1911年7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立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图为孙中山与该局成员合影,孙中山右手第一位就是李公侠

李是男到广州临时总统府任秘书后,曾向孙中山提出过不少建议。例如:向华侨借的款要还,要在报纸公布,通知有关华侨,凡持有“中华民国金币券”的,请到银行兑换回现款货币。孙中山完全同意李是男的意见,并由他组织实施。

当时,李是男先发出通知,兑换“中华民国金币券”,孙中山先生为实现自己还款的诺言,中华民国成立后,即着手办理还款手续,对 辛亥革命 前所筹借的饷券基本还清,公私双方均感满意。华侨将“孙文银纸”换回现币,皆大欢喜。孙中山践行承诺,兑付了大部分金币券。中华民国债券调查委员会又在1935年-1937年收回未能兑付的金币券。许多华侨表示无需国家偿还,有的当面销毁。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七月十五日,中山先生致李是男,关于维持少年中国晨报运作一事函

1925年春,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当时,胡汉民通知汪精卫、李是男进京探望。见面后,李是男问孙中山有什么遗嘱给后人,但孙中山此时已口不能言,只用手一举。李是男即按当时革命情况,协同汪精卫写成遗嘱文稿,读给孙中山听一遍,他举手表示同意。3月12日,孙中山病逝。这份文稿就成了孙中山的遗嘱,即著名的“总理遗嘱”。

孙中山逝世后,李是男专心从事中山纪念堂的筹建工作。从上海请来工程师,进行规划设计,选址于广州越秀山下,1929年奠基,1931年建成。孙中山的全身塑像,屹立在堂前中央的白花岗石座基上。

1931年起,李是男被任为广州中山纪念堂管理委员会常委。多年来,他忠于职守,对中山纪念堂的管理工作作出了贡献。1934年,李是男还出任国民党中央革命债务调查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1937年5月28日,李是男因肺病在广州逝世,时年刚过半百,当时有一挽联,上禺等地,组织农民运动,建立党组织

,李公侠是农联为:“兴唐李靖,代有贤孙,记倡议美洲,助绩永铭金币券”。下联为:“顾曲周郎,偏多短命,叹收功赤壁,延寿难为铁肺人。”

李公侠 版本2

广州起义期间,李积极发动农军,参加广州起义,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转入隐蔽,次年被国民党秘密逮捕。由于绿林朋友多方设法营救才免处死,但仍长期被监禁。与他同时搞农运的相好李景星,在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到广西,加入桂系,在盐运处工作。后又随桂军来到广州.经过多方探听知道李公侠仍在狱中,于是通过桂军势力,到广州各处监狱调查,终于找到李公侠,并把他保释。李公侠由于在狱中长期生活,历受折磨,出狱后两脚已经瘫痪。医治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才得到恢复。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前夕,李公侠与党接上关系,积极投身发动群众抗日救亡。广州沦陷后,吴勤建立抗日义勇队,后改为广州市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李公侠参加了二支队工作。1939年,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广大农民,广泛结交一切爱国朋友共同抗日。吴勤发起在番禺大石成立“抗日俊杰同志社”(简称俊杰社),并在各村乡成立分社。为了方便领导,又在南海县平洲设俊杰社南(海)三(水)花(县)指挥部。李公侠是平洲指挥部骨干之一,经常活动于芳村、平洲、禺南一带。同年8、9月党组织恢复李公侠党籍。

南番顺中心县委成立后,县委根据共产党员李公侠在番禺、南海县社会上的关系比较多,认识当地许多在大革命时期的老农会会员和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有利条件,1941年初,派李公侠到南海、番禺县交界地区开展统战工作。当时,顽固派黄兰友属下的一个武装大队,在南海平洲、三山、林岳和番禺边境活动。李公侠经常向中心县委提供有关这支队伍的活动情报。李公侠的统战工作还做到广州市郊十三围和南海县理滘、上下滘、海心沙一带。通过李公侠的工作,给广游二支队的活动带来许多方便。有关人员只要拿着李公侠的亲笔信件,就可以在附近一些地方实力派的势力范围内顺利通过关卡,或借到一些款项解决部队给养。李公侠还为广游二支队买到一些枪支弹药等。补充部队装备。

他在大革命后经常住在赤岗(今芳村区海南村),抗日时期已经以番禺、南海两县交界地赤岗(今芳村海南)作为工作据点。南滘的何坤,风池的林洁卿及平洲的地方势力都与他马首是瞻。二支队派到地方工作的同志出了事,李公侠也能通过地方势力,大力营救。李公侠还为地方农民排忧解难,缓解地方势力间的矛盾。如裕安围、凤溪两村都曾接到外来的打单信,要该村农民交10至15担谷。农民将此情况告知李公侠,请求协助,李公侠看到打单信后,即找有关人员从中斡旋,使问题得到解决。

当时二支队在南海、广州市郊设有三个交通站,平洲由郭汉其负责,赤岗由李公侠,凤溪由杨润负责,二支队的宣传材料及有关指示,都通过这些交通站,传到芳村、盐步、平洲、黄岐等地。

李公侠不但在统战工作中卓有成效,在情报工作中,也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清明节后第四天,二支队在大石礼村火烧园,伏击依靠日军鱼肉人民,被人们咒骂为“十老虎”的沥滘卫金华、卫金润十兄弟,一举歼其八虎,民心大快。事后郑少康写信给李公侠通报战绩。

歼灭“十老虎”后不足7天,在仍需谨防敌人追击的情况下,郑少康即给李公侠通报战况。从信中“今后展开工作正多,望共勉。此后倘有敌伪行动,尚祈告知”等语,可见歼“十老虎”也有李公侠的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 ,李公侠仍继续搞统战及情报工作。建国后被任命为海心沙乡(今海南、海中、海北、增滘地区)乡长。因他长期从事统战与情报工作,与地方势力及绿林人物多有交往,被部分群众误解,受到控告。革职后在赤岗养鸭为生。1961年农历9月26病逝,时年81岁。

李公侠 人物生平

生平简介

李是男,原名吉棠,字奕豪,号侠公。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905年从父回国学习,与李自重等发起组建“联志社”。1906年,在香港加入同盟会。1907年秋,与旅美华侨黄警苏、温雄飞、黄伯耀等组织“少年学社”,并创办《美洲少年》周刊,在华侨青年中进行革命宣传。后少年学社被改为中国同盟会美洲分会,亲任会长。 黄花岗起义 失败后,为筹募军饷继续发动起义,组织新剧团,扮演小生,宣传革命。辛亥革命后,继续留在美国,担任《 少年中国晨报 》编辑。1922年回国任“广州总统府”秘书。1937年病逝于广州。

距离广东台山市冲蒌镇约1公里,一座村子的入口处立着一座门楼,上刻三个大字——“南安村”。这里便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李是男的故里,过去叫西坑乡桥头村。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南安村。李是男的祖屋坐落在村子中部,青砖红瓦,中间是一个大厅,上有阁楼,两侧各有一间两层的房子,至今仍保存完好。

“屋里原有不少照片,有李是男父母的,也有他本人的,现在都找不到了。”同宗后人、57岁的李福胜介绍说。“真可惜!”陪同记者采访的江门五邑大学梅伟强教授禁不住发出了一声感叹。

虽然李是男祖屋两扇铁质大门已锈迹斑斑,但上面的两个门环完好无缺。大厅阁楼神龛两边的对联——“继承世德流芳远,绪毓后人庆泽长”——似乎在诉说着一些尘封的往事。

创办美洲同盟会

李是男出生于美国旧金山,8岁时由父亲带回家乡读书。1905年,年仅11岁的李是男,便在家乡发起组织“励志社”,以反清和反美虐待华侨为职志。第二年,他前往香港参加了同盟会,后又返美参加华侨团体“美洲土生同源会”,任中文书记。

“美国是晚清以来华侨集中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就有了互助互济的洪门组织——致公堂。由于致公堂办了一些排忧解难的公益事务,因此受到华侨欢迎,其分支遍布美国全境,在华人社会中有一定影响力。为联络旅美华侨,孙中山曾于1896年、1904年两次前往活动,1896年之行因未能与致公堂联系上,收效不大。”

在梅伟强看来,辛亥革命前夕美籍华侨的生存状况,并不具备成立同盟会的基础条件。“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总部多次想派遣会员前往美国设立分会。但当时,美国的移民法案相当严厉,数次未果只得作罢。”

他说,1907年冬,获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冯自由的授权,李是男利用身份便利,扩大同盟会在美国的事业。然而,随后几年内,进展并不大,李是男只联络到温雄飞、黄云苏、黄杰廷、黄伯耀、许炯黎等人,于1909年组织成立了少年学社,这成为后来成立美洲同盟会的基础。

1910年春天,孙中山到美国,少年学社社员张蔼蕴向他建言:“搞革命,首要的是搞好宣传。但目前在美洲的华侨华人中,只有报纸上的鼓吹,没有事实上的行动,这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尽快招募海外有志之士,扩大同盟会的气势。等到革命进行,就能前仆后继,即使革命不成功,也会有后来者继续奋斗。”

此说正合孙中山之意。在其主持下,少年学社改组为同盟会旧金山分会,李是男任会长。后来,孙中山入致公堂,同盟会在美洲的活动大大便利。1911年5月,致公堂与美洲同盟会合并。随后,美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同盟会,各埠都以旧金山同盟会为总会,仍由李是男担任会长。

出任筹饷局会计

1911年,刚刚经历 黄花岗起义 之败的孙中山再一次来到美国。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继续筹措费用,既为抚恤烈士家属之用,也为挽救革命气势。而他可堪凭恃的,就是由李是男任会长的美洲同盟会。

梅伟强说,此前,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冯自由,曾提议创设革命救国筹饷局。孙中山对此高度赞同,主张用革命军政府名义发行金币债券,面额分十元、百元、千元三种,购买者可“于革命成功后获得加倍偿还”。先由筹饷局发给临时收据,待金币券寄到,再凭收据换取。

1911年6月10日,洪门筹饷局成立,对外称国民救济局,发行金币券。金币券印制精美,是孙中山借鉴美元式样设计出来的,对外发行时由孙中山署名,李是男则以“会计李公侠”副署。

“在当时情况下,筹饷局要赢得广大华侨华人的信任,须有多元化的组织结构,有的史书称李是男为筹饷局负责人,显然不符合当时实际。”《华侨革命史》记录的珍贵史料,佐证了梅伟强的观点。

据记载,至年底,筹饷局总计在美筹款40多万美元,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在之后的 北伐战争 中,孙中山沿用洪门筹饷局的经验,设立了中央筹饷局。“作为34个发起人之一,李是男为筹饷局的成立及在以后的募款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梅伟强说。

办报刊宣传革命

1909年春,李是男与黄伯耀、黄云苏等人同感于海外华侨饱受异邦欺侮,而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为解救,反视侨民为“化外之民”,深知“非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不足以消除个人和民族的痛苦,祖国强盛,侨民才能真正挺直腰杆。”

“然而,他们所在的‘美洲土生同源会’,虽说通过了创办《美洲少年》周刊的动议,但因当时不少人对革命谈虎色变,竟至招股未成。大家决定合资经营,李是男任副刊编辑,《美洲少年》成为美洲同盟会的喉舌。”江门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说。

《美洲少年》大获成功。孙中山抵达纽约,看到这份周刊颇加赞赏,随后到旧金山与李是男等人会晤,提议将周刊改为日报。为解决经费问题,他们组织了股份公司,每股一元,凡同盟会成员最少认购一股,李是男、黄伯耀率先各认购200股,创立了“少年中国晨报书庄”,并附设印务公司。随后,两人费尽心思,以分期付款方式,解决了印刷设备和纸张供应难题,工人工资则单月由李是男、双月由黄伯耀垫付。

当时,旧金山已有《中西日报》、《大同日报》、《世界日报》三家华文日报,全部于每日午间出版。考虑到青年人创办革命党人的机关报,自当别具一格以示朝气,李是男决定以《少年中国晨报》为名,每日清晨六时出版,编辑、排版、印刷等工作均须在夜间工作,“幸好那时的工友们均已加入同盟会,有着充沛的革命热情。”梅伟强感叹道。

1910年2月,孙中山在《少年中国晨报》发刊词中指出:“革命事业可分两时期,一曰空言鼓吹时期;二曰武力实行时期,今日的口诛笔伐,是使革命思潮,为之澎湃而不可抑”。从此以后,《少年中国晨报》高举反清共和旗帜,与封建保皇势力展开斗争。

“革命小生”粉墨登场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为了利用戏剧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曾与一些进步粤剧艺人合作,组织改良班,名为“志士班”。

“志士班与同盟会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较为密切:一方面,许多志士班由革命党人发起、主持乃至登台演出;另一方面,一批粤剧界艺人在志士班的影响下倾向革命,走出舞台,宣传革命,参加斗争。”张国雄说,为募集革命捐款,粉墨登场出演新粤剧的同盟会成员不乏其人,但最有影响的首推李是男。

据冯自由《新小生李是男》介绍,李是男孩提时代入读私塾,聪明好学,“尤嗜本国戏剧,凡著名粤曲之小生唱本,皆能琅琅上口”。尽管在同盟会中任会长,但为筹集革命饷银,他发起组织了“新舞台粤剧团”,并亲自饰演小生,演出了《唤国魂》等以反清革命为主题的粤剧。

黄伯耀在《李是男事略》也记述:“是男生平嗜好戏剧,擅小生,嗓音甚佳。革命筹饷时期,常粉墨登场,甚为侨众欢迎,每次成绩极好。”冯自由也说:“是男为筹款计,组织一新剧团,亲自粉墨登场,饰演小生一角。居恒精于音律,至是高歌一曲,响遏行云,金门士女咸大为倾倒。每往来唐人街中,妇女界多称之新小生。”

由于李是男利用广东华侨喜闻乐见的粤剧进行宣传,寓爱国革命教育于娱乐之中,加上他扮相英俊,行腔吐字,不同凡响,博得广大华侨观众的欢迎。有一次,他亲自登场,饰演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其表演正气凛然,声音响遏行云,观众踊跃捧场,光门票收入就达3万多美元。

“革命党人在美洲的活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募集经费的活动也比以前顺利多了,仅支援 武昌起义 的捐款,便从旧金山华侨中募得1万美元。李是男身居要职,仍然粉墨登场,实在难能可贵,故又有‘革命小生’之誉,成为粤剧史的一段佳话。”

梅伟强说,演戏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只有群众听得懂,才能发挥宣传作用。根据题材和宣传的需要,李是男和他创办的新舞台粤剧团,大胆地把舞台官话改用粤语演出,又采用平喉唱粤曲,用真嗓(实声)代替假嗓(假声)。李是男以革命活动家演粤剧,在粤剧史留下了光辉一页。

鞍前马后追随孙中山

梅伟强说,李是男一生追随孙中山,支持并参加民主革命,可谓殚精竭虑,有例为证——

1910年12月28日,孙中山抵旧金山,李是男与黄伯耀前往迎接,安排下榻于广东银行楼上。其时,清政府领事馆刚好设于三楼。在搬行李时,车夫误搬至领事馆,取回后发觉行李箱中,新同志的签盟书不翼而飞,孙中山即遣李是男,迫清朝领事许炳臻将原物交回;

1911年1月3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命李是男、黄伯耀速筹数千元,以救济失败的志士,李、黄想尽办法,也只筹得2000美元,但孙中山说:“款项虽少,救命力大”;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华侨中的不少革命党人纷纷回国当官,有的还伸手要官,但李是男仍在美国办《少年中国晨报》。在孙中山多次催促下,他直到1922年才回国,任孙中山军政府秘书。”张国雄对李是男的高风亮节由衷钦佩。

梅伟强说,在秘书任上,李是男鞍前马后,追随孙中山,提出了不少建议。孙中山逝世后,李是男专事中山纪念堂的筹建,并忠于职守,对纪念堂的管理工作出了贡献。

1937年5月28日,李是男病殁于广州。冯自由为其撰写挽联:“兴唐李靖,代有贤孙,记倡义美洲,勋绩永铭金币券;顾曲周郎,偏多短命,叹收功赤壁,延寿难为铁肺人。”

旁边故事

李是男墓

没于井巷

在台山市冲蒌镇南安村人采访,记者见到了83岁的李元盛。其爷爷和李是男是亲兄弟,排行老大,他称呼李是男为“二公”。

“二公的后人现在已经很少了。”据李元盛老人介绍,李是男的后人全在美国,大儿子叫振辉,小儿子叫振振。振振的儿子(李是男的孙子)有两次回乡拜祖,第一次是在8年前,第二次是在去年,在祖屋待了40分钟。“由于在美国出生长大,他只会说几句简单的台山话。”

不仅仅是后人难觅,李是男的墓地也无人能知。“广州市天河区,沙河顶65号新一街59号民居后。”根据 维基百科 的指引,这里应当是李是男墓所在地。然而,当记者走进这里深弄,却四处寻而不见,向附近居民打听,也无人知晓。

记者多方打听得知,如果不是广州市2003年6月启动的第四次文物普查,“李是男墓”甚至进入不了《广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列表》。正是在这次普查中,文物专家们痛心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湮灭,大声疾呼加大保护力度。

行走在李是男墓所在的井巷,记者心生感慨:先贤们出生入死、孜孜以求者,不正是子孙后代的幸福吗?寂没于市井之中,或许倒正符合李是男先生但求进步而无心名达的人生境界吧。

李公侠 主要成就

对辛亥革命作出杰出贡献

李公侠 人物评价

专家评说

辛亥革命大功臣

江门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梅伟强:

辛亥革命大功臣

他,是第一代土生华裔。按 美国法律 ,他应该是美国公民。但在种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华人不许加入美国国籍。后来,他参加华裔美籍公民同盟会,致力于维护华侨华人权益。

他,是美国旧金山同盟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少年中国晨报》的主要创办人、同盟会与洪门致公堂实现大联合的主要推动者、洪门筹饷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他,就是李是男。1906年,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作为美国华侨中最早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李是男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当为后人所铭记。

8岁返乡,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亲眼目睹清朝的昏聩,组织“励志社”;组建“少年学社”,创办的《少年中国晨报》,被孙中山誉为“国民之导师”;领衔美洲同盟会,促使美国同盟会与洪门致公堂联合;在筹饷局尽职任事,并亲演“革命小生”,实乃一大创举……

一生追随孙中山的李是男,为辛亥革命立下赫赫功绩,却从不居功请赏,直至1922年才盛情难却,担任军政府秘书。其高风亮节令人景仰,名字永垂辛亥革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