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湾古炮台
赤湾左炮台位于 广东省 深圳市 南山区 蛇口半岛的深圳鹰嘴山顶端,分东、西两侧箝制 赤湾港 ,雄视零仃洋面。
现为深圳市 文物保护单位 。
赤湾古炮台 基本概述
赤湾古炮台位于“ 临海 山梁扼三面之险”的 蛇口 半岛顶端,分东、西两侧箝制赤湾港,雄视伶仃洋面。已修复的 左炮台 挺立在鹰嘴山头。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全高约3米多,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台宽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
赤湾古炮台 建成历史
赤湾地理位置重要,据史书记载,古代船舶往来广州与南洋诸国,皆经此地。从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设置墩台以防海盗,清 康熙年间 (1662——1722)始于赤湾修建炮台,赤湾炮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当时福建提督杨琳调任 广东巡抚 。他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军事设施126处,其中炮中26处。赤湾炮台是其中之一,据记载赤湾左、右炮台设兵数千名,生铁炮6位,另有12门大炮被称为“ 佛郎机 ”炮,是西式武器,其制法是北宋时由广州传入的。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布防 珠江口 ,曾重修赤湾炮台。 广东水师提督 关天培 曾领兵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赤湾炮台为 林则徐 禁烟曾立下汗马功劳。
赤湾古炮台 现状介绍
炮台位于南山区赤湾东村,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鹰嘴山头。在 左炮台 的树丛中,掩映着一处哨站,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南沿海诸岛还未解放,当时的部队就驻扎在 赤湾天后宫 里。左炮台三面 临海 ,山势峻峭,只要站在鹰咀山之巅,整个赤湾半岛尽收眼底,部队决定在这里设立哨所。哨所里有个体积硕大的望远镜,像不眠的眼睛,时刻警惕地注视着伶仃洋海面。当时战士晚上一般都是和着衣服睡觉,枪就放在身边,子弹是上了膛的。改革开放初,赤湾 左炮台 仍被列入 军事禁区 。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左炮台的 军事战略 地位逐步淡化。
历史沧桑,赤湾炮台现在只剩下左炮台保存完好,当地有关部门曾于1985年对炮台进行修复。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拨170米的鹰嘴山头,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全长26.2米,宽15.5米,台高4.5米,围墙高3.7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1997年 香港回归 后这里全部解禁。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哨所,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被保留在鹰咀山上。
赤湾古炮台 旅游看点
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卫炮台士兵的居屋。
南面的高台宽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炮台上,一门古炮雄视珠江口,虽然炮管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稀还能看出它威武不屈的雄姿。
炮台西面的城墙上,两棵百年古榕树将它们的根须,深深地扎在城墙里,与城墙紧紧地纠结在一起,几乎与城墙融为一体,没有肥沃的土壤,它们却枝繁叶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坚韧;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
左炮台 北面,是一尊 林则徐 全身铜像,塑于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铜像高3.2米,重1.8吨,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林则徐铜像。雕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 唐大禧 创作,大理石底座正面,是已故书法家 赵朴初 先生题写的“ 林则徐 纪念像”,北面镌刻着 谢华 先生撰写的碑铭。林则徐,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手持 单筒望远镜 ,身佩长剑,凝视着波涛滚滚的伶仃洋,目光炯炯。
昔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虽然张我国威,威慑重洋,但他却被革职流放,伶仃洋上,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在耀武扬威,国土一片片沦丧;160多年后的今天,被割让的国土回归祖国怀抱,山下已是繁忙的港口,或许,看到今天的伶仃洋,林则徐也倍感欣慰吧。
赤湾古炮台 交通信息
到达赤湾 左炮台 的公交车有226路,355路停靠站为“左炮台”,此站没有明显的站台,需和售票员说清楚,不然容易坐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