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南故居
陈宗南故居始建于1922年,有青、红两座楼,建成之初就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抽水设备,中西合璧、气势恢宏,为增城区最耀眼的洋楼历史建筑之一。如今,青砖红瓦岁月斑驳,跨越悠悠百年的青红二楼,背后又有怎样一段往事?
陈宗南故居位于石滩镇三江四丰白岭村,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是一栋小洋房,通宽39.19米,通深26.9米,面积1054.2平方米。由主楼、次楼、平间和小院组成。其中小院面积290.94平方米。主楼用青砖筑成,是为“青楼”;次楼是红砖材料,故称“红楼”。二楼呈点式错置,中由平间连楼。青楼居右,高三层,面宽15.2米,深16.36米。大门口设七级台阶,门框用水磨青砖砌筑,侧有水坭边框装饰,直通二层顶,顶立正中塑斗大的圆形“宗南”二字,字下方有陆地、海洋的示意符号图案,均为红色。进入大门为会客厅,客厅内有三色水磨石圆柱,内宅中间又设有天井,通顶层采光,其他略似单元房间布局。房之墙体厚0.38米,具有防盗功能。二层客厅较小,后面隔出书房和休息间,正前方飘出小阳台,宽1.2米,长2.8米。三层室内面积减半,空置出天台。楼顶仅余梯间,附设水池。红楼面积与青楼略同,变化之处在于内部不设天井,而正面多出了西洋式的连群阳台,近似二、三层阳台封闭连接达于地表而成。二层阳台宽1.35米,高1.16米,为两柱三拱门形制,三层的阳台成四柱式,顶成山花,均是博取西方建筑式样。平间两层楼,当时是供下人住的。
青楼的额正中间塑有圆形红色“宗南”二字。
青楼:
屋内楼梯无半点损坏 建成时就有抽水马桶
青楼是一栋四四方方的三层建筑,楼额正中间塑有圆形红色“宗南”二字,像是主人的印章,字下有一段波浪线和一条直线,代表着海洋和陆地。张佳胜曾策划陈宗南故居修缮项目,据他提供的资料,青楼面阔、进深皆三间,建筑占地204.5平方米,楼高13米。一层中间有一个天井通风采光,其他略似单元房间布局;二层格局同一层相似,只是客厅变小,后面隔出书房和休息室,外面有外挑阳台。三层室内面积减半,其余留作露台。
从青楼正门进去,会客厅内空荡荡,墙面的黑板告诉人们它曾被用作校舍。大厅两侧的石柱,绿色方形柱础、红绿相间鼓形柱座、白色圆形柱体,由绿叶浮雕及四个圆形涡卷组成的柱头,是典型的爱奥尼柱样式。吊顶是欧式方格吊顶,这种工艺难度极大,切割成多少方格,就要做多少遍吊顶,每一格都被精心装饰了石膏线及红、黄两色涂线。大厅后方横亘在吊顶下的柿蒂纹长条花窗则是中式风格,它的下方原本装着几扇花窗,一起组成顶天立地的屏风,但现在屏风已不见踪影。
一楼的天井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至今仍可饮用。天井对面是楼梯,为混凝土结构,历经近百年不仅不见半点损坏,反而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光滑。二楼则铺满褚红色的进口花阶砖,无一块破损。
青楼建成之时就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抽水系统,使用的是抽水马桶。
红楼:
小洋楼装趟栊门满洲窗 房顶蓝色装饰极为罕见
从青楼的侧门可以通向院子,穿过院子里的几棵果树就是红楼了。红楼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深两间,楼高三层,建筑占地122.3平方米。
从外观上看,红楼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一层大厅同样是欧式方格吊顶,二层凸出的阳台立面有三个连续的拱券,以罗马柱支撑,楼额为老洋楼常见的三角形,上面雕有精美的花纹。三层室内空间后缩,前方留出露天的钢筋混凝土平台,楼顶砌女儿墙,也有一个水池。
陈宗南(1886~1962),又名煌,字伯熙,是广州增城石滩镇四丰村人。据记载,陈宗南从小就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曾在增城高等小学堂读书,每次考试必名列前茅,而后考入广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