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仔山古墓群

2021-12-29 13:53:35 深圳旅游 1217

铁仔山古墓群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107国道与西乡大道立交桥西南侧。铁仔山古墓群于1983年首次发现,已发现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600多座墓葬。铁仔山古墓群是环珠江口地区所发掘的墓葬最多、延续时代最长、出土文物丰富的重要考古发现,并证明早自东汉时,宝安先民与内地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铁仔山古墓群晋代墓葬中有3座纪年墓,纪年砖的出土,更是以实物说明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南迁广东,落户深圳,深圳在东晋及其以前曾是粤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铁仔山古墓群曾被评为“2000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2008年11月,被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铁仔山古墓群

铁仔山古墓群 历史沿革

1983年,深圳市文物考古人员曾先后在铁仔山南坡山脚下发掘出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130座,特别是发现了“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东汉人头印纹装和铜镜等一批重要文物。

2000年,第二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48座,其中东晋至南朝墓葬60余座。

2004年,考古队查明,古墓群分布范围为5个区,占地27000平方米,据此,拟定27000平方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40000平方米。

铁仔山古墓群 遗址特色

研究宝安古墓葬不仅可以了解宝安古代的民间葬俗,还可以了解宝安古代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铁仔山古墓群的发掘以实物资料证实了汉代迁徙历史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传播融合,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足迹。从宝安古墓葬的建造类型来分析,汉代之前的古墓葬均为土坑墓,汉代开始出现砖室墓,魏晋、南朝时期的砖室墓不仅规模较大,建造水平较高,随葬品也丰富,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经过汉晋移民,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铁仔山墓地分布极具规律,从西至东依次分布着汉、东晋、南朝至明清各时代的墓葬。这种有规划的布局说明铁仔山古墓地极有可能作为当地南头古城居民的公共墓地。铁仔山古墓群距南头城仅两公里,所发现的东汉特别是晋以来至明清各个时代墓葬,印证了南头城作为粤东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兴衰和变迁。

铁仔山古墓群 文物遗存

2000年,再次对铁仔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清理了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24座,其中东晋至南朝墓葬60余座,宋墓4座,其余为明清墓葬。出土陶瓷、铜器、铁器、玉器等各类随葬品300余件。

铁仔山古墓群出土了一批纪年砖和大量的陶、瓷器等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反映了历代古人的艺术审美特征。此外,古墓群所在的铁仔山野郊公园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有较好的艺术价值。

铁仔山古墓群墓葬中有土坑墓、砖石墓,有拱形、方形,有合葬墓、二次墓葬、家族墓,不少墓葬修有排水沟。墓砖堆砌的形式有顺砌、丁砌、平砌、侧砌、竖砌、斜砌,对研究历代墓葬工艺技术有重要意义。此外,平民墓的发现反映了当地葬俗文化,至少可反映珠三角地区古代平民的葬俗。迄今为止,国内外还很少在原址保护能反映历代平民墓葬习俗的古墓葬,铁仔山古墓群的发现弥补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铁仔山古墓群 研究价值

该遗址中东晋纪年砖的发现,对于研究和确定深圳早期历史、早期移民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古代深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墓葬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各地墓葬形制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古代葬制在当地与民情风俗结合的反映。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铁仔山古墓群,其墓葬时代延续之长、叠压关系之清楚、随葬品之丰富,在广东省仅此一处,在全国也属罕见,是难得、可贵的文化遗产,为更深入地研究宝安自东官郡建制到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丰富了宝安古代编年史料。

宝安区内所发现的古墓葬,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说明六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开创了宝安的文明进程。

文物遗址所蕴含的大量历史信息,为研究和了解历史上深港地区乃至粤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俗、建筑等发展及演变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铁仔山古墓群出土了一批纪年砖和大量的陶、瓷器等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反映了历代古人的艺术审美特征。此外,古墓群所在的铁仔山野郊公园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有较好的艺术价值。

铁仔山古墓群 文物保护

2000年后,有关部门仅在遗址上修建了简易的临时性铁皮保护棚。据悉,“铁仔山古墓群民俗博物馆”已经正式立项,并被列入“十二五”宝安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按计划将在2015年前建成。根据该方案,博物馆投资总额为900万元,占地3500平方米。

2008年11月18日,被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