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宫-广东省广州市道教宫观

2024-03-18 19:23:06 深圳旅游 105

广州 三元宫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道教宫观,位于越秀山南麓,坐北朝南,占地约5100平方米。三元宫原名越冈院,始建于公元319年,是东晋南海郡太守 鲍靓 为其女 鲍姑 在此修道行医而建。后人为纪念鲍姑,在此立像祀奉,称鲍姑祠。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崇祯年间扩建大殿,改祀 三元大帝 ,改鲍姑祠为配殿,并改名三元宫。宫内供奉“三元大帝”,即尧帝、舜帝、禹帝。设有老君殿、吕祖殿、鲍姑殿、财神殿、观音殿、钟楼、鼓楼、客堂、斋堂、祖堂、钵堂等。

三元宫-广东省广州市道教宫观

三元宫 广州三元宫

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据史书记载为东晋时 南海 太守 鲍靓 所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三元宫坐北朝南,在 越秀山 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殿前拜廊,东西连 钟鼓楼 。大殿后为老群殿,大殿两侧自南向北,东侧为客堂、 斋堂 、旧祖堂、 吕祖殿 ;西侧钵堂、新 祖堂 、 鲍姑 殿等建筑。

1989年12月 广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宫 概述

广州三元宫道教著名宫观。在广东省广州市 越秀山 南麓。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 鲍靓 之女 鲍姑 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改建后更名三元宫,主祀上、中、下 三元大帝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时任主持杜阳棣在 平南 王尚可喜等人的资助下,先后扩建山门灵官殿、三元殿、 钟鼓楼 、 吕祖殿 、鲍姑殿、 老君殿 、 玉皇殿 、斗姥及道舍等建筑,使三元宫规模宏伟,殿宇巍峨,遂成为岭南著名道教宫观。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

抗日战争 期间,该宫惨遭破坏,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宫再遭破坏,从1982年起广州道教界开始对其进行全面地修复,现有灵官殿、三元大殿、 鲍姑 殿、 吕祖殿 、 玉皇殿 、 老君殿 及道舍等 道教建筑 近百间,宫内终年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四季花草飘香,香火旺胜,既是广州市一大旅游胜地,又是岭南著名的道教官观。现为 广州市道教协会 所在地。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 钟鼓楼 ,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 斋堂 、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 石台 基上,与钟、 鼓楼 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 民间节庆 的主要活动场地。

三元宫 历史追溯

三元宫 综述

广州市三元宫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北 越秀山 下。它是晋代女针灸家 鲍姑 采艾 行医之处,明代重修后改名三元宫。据立于三元宫内的《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文记载:“三元宫在越秀山麓,东晋时 南海 太守 鲍靓 建,名越岗院。明万历及崇祯重修更今名。”(1)三元宫在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曾七次重修,《三元宫历史大略记》又载:重修之事历代皆有,顺治十三年 李栖凤 捐俸重修开为道观;乾隆五十四年总督嘉勇公福捐俸,发起住持郁教宁、黎永受、杨贺炯师徒相继募化督工,至乾隆六十年完竣;道光十七年云南储粮道 邓士宪 发起重修;同治八年 两广总督 瑞麟 捐俸重修;光绪二十八年住持梁宗琪募化重修;民国八年住持张宗润重修一次;民国三十三年住持周宗郎、何诚端,得欧阳霖等极力相助,于是年癸未三月二十一日重修。(2)经多次重修后之三元宫,在堂前石廊将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勘于壁洞间以志景仰。又有西隅虬龙井旧址,张信纲备资修葺虬井古屋一间,纪念 鲍姑 在此得道,建设藏经阁收集古代圣贤著作之书。从以上记载可知,三元宫原为晋代女针灸家鲍姑 采艾 行医之处,她去世后人们就在那里设祠纪念她,清代重修开为道观。现存的医史遗迹主要有:鲍姑宝殿、虬龙古井和道家炼功碑。

三元宫 创始期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元帝 大兴 三年(320), 南海郡 太守,陈留(今 河南开封 )人 鲍靓 ,为其女 鲍姑 (道学理论家、 丹阳 句容 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时光飞逝,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据 屈大均 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 钦天监 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 越秀山 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 三元大帝 ,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 鲍姑 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 罗浮山 冲虚观 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 大兴 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三元宫 经营期

三元宫的经历很不平凡。清顺治十三年(1656), 广东巡抚 李栖凤捐俸发起重修三元殿及钟鼓楼, 平南 王尚可喜捐铸大钟一只。此后,经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间,历代官绅如总督金弘振、嘉通福、瑞麟,云南储粮道邝士宪及住持杜阳栋、郁教宁、黄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扩建,宫观日趋宏伟,香火日益鼎盛。民国以后,三元宫时起时落。 龙济光 时期(1914~1916年间),三元宫一带列为军事禁区,门庭顿趋冷落。

1919年,住持张宗润曾予重修。

陈济棠 治粤期间(1929~1936),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1931年, 广州市教育局 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据 《国华报》 载,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日军投降后,三元宫复兴。1946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诞,参拜者如潮涌,连跪拜之地都难插足。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宫建 忠烈祠 。为保道场,住持唐诚静、 李信 谐发起成立中国道教会,聘政界要人任宫内名誉职事,经活动后,忠烈祠他移。

三元宫 珍贵文物

宫内各殿,建于 康熙年间 ,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住持梁宗琪将本宫600余亩田产尽数捐出,赞助兴办时敏中学。为此清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匾。原字写在 黄绢 上,两匾由京来穗时,该官隆重迎接,经刻在巨匾上,恭悬于大殿前。“ 文化大革命 ”时两匾俱毁,后一匾于1982年在三元宫开放时另立。

20世纪50年代,宫内存探花刘世安字四幅, 康有为 中堂 字一幅,居廉 牡丹 画一幅,沈绵春大中堂竹一幅, 竹禅 大横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 平南 王尚可喜送大钟一口。“ 文化大革命 ”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终了。

同治八年(1869),住持黄宗胜重修三元宫,从 肇庆 得 青牛 足迹石块,今仍置于 吕祖 殿前的小池内。唐 吴道子 绘 观音大士 真迹(石刻),高1.5米,宽1米,现仍嵌于宫内西侧碑廊的石壁上。 鲍姑 遗留的虬龙古井,1947年因井内泻泥面积太大而填平,只保留 井栏 遗迹。1965年因填高地面,井随之湮没。1983重新开掘,虬龙古井再现。1990年9月, 老君殿 重修竣工,施主送来 太上老君 青牛之塑像,它将成为未来之文物。

1981年3月,三元宫获重新对外开放。1982年起,陆续收回被占殿宇,并予重修。1983年春节前,举行了开光仪式,并对外开放,香客游客日增。1987年上元诞,按出售门票统计,进三元宫者达6万多人。

作为久远的文物古迹,三元宫是一个可以不断探求出新价值的谜。

三元宫历代均有重修,相沿至1970年,十年动乱中宫内道士被迫离去,至1982年7月1日,离宫道友回宫重修开放。

三元宫 建筑结构

三元宫 建筑概述

三元宫是在越岗院、 鲍姑 祠的基础上扩建的,历代多次重修,才有今日壮观面貌。后明末清初, 广东巡抚 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 耿精忠 ,总镇金弘振等来宰羊城,见三元宫乃羊城胜地,曾嘱名书法家翰林院 庶吉士 游显庭写八个大字“三元古观,百粤名山”刻木对联挂于门口,于是着意扩建三元宫,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巡抚李栖凤重修三元殿,并 钟楼 、鼓楼各一座,平南王尚可喜铸大钟,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弘振重修开创正式道场,邀请 罗浮山 龙门正宗十代玄裔杜公阳栋字镇陵(山东 莱州府 潍县 人),来宫督工修建,为所教 十方丛林 规范,板梆传餐,俾得十方云游道士,籍以留丹栖息之所。宫内设有鲍仙姑殿、玉皇、三元(尧、舜、禹)老君、吕祖、邱祖、青莲、灵官、斗姥、 文昌 、 北帝 、钟离、武侯、天后各殿,钵堂、客堂、 斋堂 、 祖堂 ,并在堂前右侧,将唐 吴道子 观音像真迹石嵌于壁间,五老洞遗迹,及后山余地设花圃, 青牛 足印、一一修好;西隅鲍井(虬龙古井)旁有古屋一间,挂有“虬隐山房” 匾额 ,为 鲍姑 在此得道 仙迹 ;藏经阁,搜集前贤著作,保存国粹。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经众议兴办时敏中学,培养人材, 钦奉 敕赐“葆光励学”匾额,悬于头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木对残烂,原迹凿于山门口两旁石上,以留永纪。

三元宫 整体布局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 钟鼓楼 ,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 斋堂 、客堂、 吕祖殿 ,西有钵堂、新祖堂、 鲍姑 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 石台 基上,与钟、 鼓楼 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三元宝殿,殿的深处,正中位置供奉着 三元大帝 ,他们原来是中华民族的祖宗,是尧舜 禹 三位大帝,.三位大帝分别被称作上元,中元和下元,看来年代越久远的地位越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称做相 上元节 ,中元节和 下元节 。

殿里从外向里矗立着好几对柱子,每对柱子上都有 楹联 ,楹联多是三元宫的又一个特点。内容既有国泰民安的,又有消灾除病,透出中华民族务实的传统。

三元宫的第三个特点是宫里神仙太多,供奉的不止是三元大帝,还有其他本土神仙.殿堂太拥挤,因而显得局促。

三元宝殿后面最左边的是 鲍姑 殿。鲍姑殿供奉的是高干子弟,是 南海 太守 鲍靓 的女儿。三元宫原是鲍靓为女儿鲍姑建造的修道行医之所,当年叫越岗院,她因此被称作中国第一位女中医,她的丈夫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葛洪 。到这里烧香是要求鲍仙姑替世人消灾去病的。

到了明代,朝廷钦天监到了广州,说动当地乡绅,将越岗院改造为三元宫,塑三元神像于正殿,移鲍姑像于偏殿,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和 鲍姑 殿并列的,有清朝扩建的供奉太上老君的 老君殿 ,供奉 慈航道人 的观音宝殿,供奉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天后宝殿,供奉八仙之一 吕洞宾 的 吕祖殿 ,供奉被尊封为荡魔真君的 关羽 的关帝宝殿,供奉 文财神 无心的 比干 的财神宝殿,以及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灵官殿。三元宫供奉的神仙大多有替人消灾(如鲍姑和 妈祖 ),助人发达(如关帝和比干)的具体功用,而请和他们帮忙的办法主要就是表现出虔诚,特别是敬香和跪拜。

文革期间,三元宫的所有神像、文物荡然无存,道友也被遗散。建筑是1982年以来修复的。

三元宫有官方味道,当年,它为 南海 太守所建,如今,它是 广州市道教协会 所在。

三元宫 相关名人

自 鲍靓 在北庙旧址建造越岗院以来,三元宫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从三元宫上溯到越岗院,不能不说到鲍靓、 鲍姑 和 葛洪 三人的生平和事迹。

鲍靓字太玄,魏晋时在广州任 南海 太守,他笃信道教,还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后来,他在当时越井岗的 越秀山 下建了一所越岗院,在此宣传道教并炼丹。

鲍靓 后来收了一个徒弟叫 葛洪 。葛洪在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晋代江苏 句容 人,字稚川,号抱朴子,三国时吴方士 葛玄 的重孙。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 炼丹术 家,自幼好神仙寻养生之术,曾向葛立的弟子 郑隐 学习过炼丹术。惠帝末年,他应广州刺史嵇会之请,到广州任参军,居广州约10年。后他追随鲍靓探究道教理论及炼丹、养气之术,并与妻子 鲍姑 一道替百姓治病。24岁那年,葛洪首次来到广州,拜师学艺长达10年,终成为一个常识渊博的人。年未过40,便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匾药方》100卷等著作。他精通 针灸术 ,据说三元宫内原有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东晋元帝时葛洪曾到南京(时称 建康 )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称为丞相道士。后来他听说 交趾 即今越南盛产丹砂,便辞去高官厚禄携眷第二次来到岭南,受到广东刺史 邓岳 挽留,此后他在 罗浮山 整整生活了30年,炼丹制药,著述不辍。 葛洪 还在罗浮山建造了东南西北四个庵,即 冲虚观 、 白鹤观 、九天观和 酥醪观 。

葛洪的妻子鲍姑,亦精于医道。 鲍姑 是 鲍靓 的女儿,从小深受道教影响。由于鲍靓深爱和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岁的鲍姑许配给他,那时葛洪年过四十了。此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共同研究炼丹与医术。鲍姑一生几十年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 南海 、 番禺 、 博罗 、 惠阳 等地。她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称她为“女仙”、“鲍仙姑”。后鲍姑患急病而死,后人在 越秀山 下建“鲍姑祠”纪念她,她用过的井被称为“ 鲍姑井 ”,又叫“虬龙古井”。可惜这祠和井都不复存在了。而三元宫内却建起了纪念她的“鲍仙姑殿”。鲍靓后来将女儿葬于 罗浮山 ,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

三元宫 交通路线

广州火车东站 总站乘坐<62路(环线:>抵达市总工会( 东风中路 );步行309米,至目的地沿途经过的的公共汽车站有:林和中路,林和东路,体育中心东门,体育东路,天河邮局,天河, 锦城花园 ,东竣广场,羊城晚报社,执信路,正骨医院,东风中, 中山纪念堂 ,市总工会(东风中路)。

乘坐地铁到中山纪念堂站,C出口,向前步行50米转左即见。

三元宫